不知道是不是小孩儿时期受到的教育这个原因?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跟着奶奶生活,受奶奶影响的,以至于现在长大后,很多时候身怀恨意,但是没有及时表达,而是憋在心里,等到某个憋不住的时刻,某些人(往往是家人)或某些事物就成了我表达恨意的无辜对象。
小的时候,奶奶教育我,吃饭前得等大人落坐了,自己才能坐下;等大人动筷子自己才能动筷子;夹菜也只能夹自己眼前的那几盘菜。甚至亲朋好友多的时候,饭桌上没有我的位置了,奶奶就叫我往饭碗里装一些菜,然后端到某个角落里去吃。
这一点让我养成一种心态或者说潜意识--我是软弱的。
然而这些经历也成了自我探索的素材。
软弱,担心自己力量不够,担心表达了恨意,不仅没有被包容,反而被报复了,而且报复的人力远远强过我们,我们立即就被摧毁了。
太担心被摧毁,这常常也不是现实性的,而是婴儿式的感知。婴儿既担心自己的摧毁力量是全能的,一伸展世界就会被毁灭,也会担心自己是彻底无助的,而别人的摧毁力量是碾压式的,自己轻易会被摧毁。
而真正的现实是,成年人之间谁也不容易摧毁谁,而当别人感知到你是一个“不好惹”的人,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获好的关系。合理地表达恨意,不仅仅是为了构建连接,同时也会让别人尊重你。
那么,如何表达恨,如何做一个“不好惹”的人?
在明确‘表达恨,就是对那个引起你恨意的人去表达。’后,武志红老师给出了如下方法:
1、找到那些现实中的例子,你会看到,那些在人际关系中嬉笑怒骂的人反而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你身边的例子,可以把他们当做榜样,去了解他们是怎么做到,甚至可以去采访他们。
2、找到那些影视小说中的例子,那些你特别羡慕和喜欢的甚至可以把把他们的图像放到你房间里、电脑上,把他们当做榜样。
3、再找找看,能够帮你打开攻击性的音乐。
4、你自己的成功例子。你肯定有过这样的时候,你表达了攻击性,结果你更受欢迎了,好好去理解这样的事例,了解你在这些事情中的身体感受、情绪情感的想法,记住你最清晰的身体感受,不断去深刻体验这些感受。
5、你可以找一些安全的关系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