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写一份项目报告,上网查找资料,却不知不觉点进了十几个网页,浏览的都是些与报告无关的内容。
想坐下来认真看书,读了不到半页,收发信息,起身倒水,再回到桌前,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
分心如影随形,悄悄偷走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尤其是在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时,似乎不知不觉就受到了引诱。所以那些无法专注地人,往往工作效率不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纵深思考不足,任务徘徊不前。而那些具备深度工作能力的人则更容易脱颖而出,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很多人热爱篮球,奇迹般的反转、最后关头的绝杀,让人热血沸腾,这是对最后关头仍然冷静刻制、保持专注的职业选手的致敬。
为了帮助人们深入理解深度工作的价值,提升深度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掌控自己、掌握时间,实现自身的价值,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一书中就此进行了深刻论述。
卡尔•纽波特本人就是一名深度工作的践行者,通过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深度工作的能力,他在大学毕业后10年的时间里,成了一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在麻省理工学院取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受聘于乔治城大学并成为终身教授;一位人气博主,创办博客“Study Hacks”,专注于研究如何深度学习、高效工作,深受学生们欢迎;一位畅销书作家,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深度工作》等著作,多次入围图书奖,荣登各大知名图书榜单,同时,高频发表专业学术文章,著作等身。更“令人发指”的是,取得如此成绩的卡尔•纽波特,每天只工作到下午5:30。
谁不想拥有这样开挂般的人生呢?《深度工作》为你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一是悦纳自己,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小陷阱。
二是亮出旗帜,拥抱深度摒弃肤浅。
三是设定边界,把敌人扔进包围圈。
(一)悦纳自己,找出分散注意力的小陷阱
“悦纳自己”多用于心理学,告诉人们不论优点还是缺点,应该无条件地、全盘地接受你自己。有时分心、走神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它们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冲动,认识它才能战胜它。
1.欲望。在一天当中,你会遭遇各种欲望的连番攻击,吃呀、喝呀、睡呀等等,其中“在困难工作中休息一会儿吧”,在众多不容易抵抗的欲望中名列前五。而我们的意志力又是相对有限的,在各种欲望的刺激消耗下,会慢慢陷入疲劳,如果没有个人习惯的支撑,往往容易被耗光,不自觉的就会受到各种消遣的引诱。
2.度量黑洞。在很多时候深度工作的好处不那么显而易见,在嘈杂环境中,我们同样可以按照写作的基本框架,完成一份中规中矩的报告。虽然它也许耗费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且可以做的更加系统、完善。但是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进行评估呢?这就形成了度量黑洞。在无法明确度量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倾向选择难度小的事情来完成,它们耗费的脑力和体力更小、完成起来更轻松。所以当你把工作聚焦于这一类型的工作时,虽然“很忙很累”、“加班加点”,但是对于个人能力提升的回报非常有限。
3.趋势和惯性。现代化通讯设备和社交媒体的应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能够随时保持联系,让我们享受到了不少便捷。但是工作中随时弹出对话请求,任务指令,使得专心工作不被打扰越来越难。调查发现,多项任务间的切换,会使我们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思维不自觉的跳到上面某件事情上,形成注意力残留,有时这种残留效应对于专注力的消耗相当严重。
所以,一方面并不是我们意识到应该进行深度工作,就理所当然的具备了这样的素质,种种原因会对我们深度工作的能力造成影响,因此这种工作能力才越发显得珍贵。另一方面,深度工作的能力需要我们建立习惯,刻意培养,才能抵抗这些无孔不入的烦心事。
(二)亮出旗帜,拥抱深度摒弃肤浅。
卡尔•纽波特把深度工作定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与之相对的是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他总结,未来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级技术工人”,具有进行复杂工作的能力,能够使用复杂的工具,创造出有价值的成果。第二类是“超级明星”,具有把工作的质量和速度提升到精英层次的能力,成为占领行业顶端的人。普通人能够迅速便捷的掌握如何使用app软件购物、打车、玩游戏,但是却很难通过短暂的学习拥有设计和制作这些相关程序的本领。我在家扯着破锣嗓子唱《流年》邻居会投诉我,而王菲的演唱会却会吸引大批的粉丝买票去听,这就是区别所在。这两类人的成功就在于,通过深度工作创造了难以复制的价值,打造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衡量工作深度的办法是,设想一下: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情况下,需要几个月能够完成这一任务呢?时间越长,代表深度越强。如果一项工作可以轻而易举的被替代,那它一定不符合深度工作的要求。所以有意识的提醒自己,有选择的限制或分流那些相对浮浅的工作,有策略的拒绝别人的转嫁,把时间更多的分配在那些对于自己更具深度和挑战的工作上,会让你变得更有价值。
调整好深度工作节奏。书中介绍了“禁欲主义哲学”、“双峰哲学”、“节奏哲学”、“新闻记者哲学”四种日程模式。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节奏,在设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全力以赴地投入深度工作状态。
有意识的培养自己深度工作的习惯。作者引用《高效能认识的执行4原则》中的4DX框架下的4种原则。首先明确目标,把关注点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选择少数高收益的任务作为深度工作的目标,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垂直度。二是认清方向,把引领性的指标作为参考,向本领域最新的发展和较高的水平看齐。三是进度指示,设置一个醒目的计分板,在明显位置记录自己的深度工作时间,实时提醒,激励自己。四是定期问责,有计划的回顾,为自己的深度工作复盘,不断改进提高。
(三)设定边界,把敌人扔进包围圈。
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设备日益普及。清晨看看当日天气,睡前读会电子读物,工作中随时收发信息,甚至排队的时候、等电梯的时候,只要一有空闲,手指就会随时摸向手机。我们以为自己有效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了更多的见识,然而回想起来却如同走马观花,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一方面网络及智能设备带给我们更多便捷,改进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专家从健康、情感、生活等角度论证了手机、网络等依赖行为的负面影响。在《深度工作》中,卡尔纽波特并不主张完全杜绝网络和智能设备的使用,但他提出要限定使用的范围,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使用的规则,给这些分心之事画出一定的范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深度工作之中。比如把随时接收、回复短信微信,改成早、中、晚三次。不久你会发现,有限的使用这些智能设备不仅不会影响你的正常工作,而且让你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你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要为它们做好计划,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现在做什么最有意义”,及时调整时间在深度工作与浮浅工作上的分配,挤压肤浅工作的时间。卡尔纽波特为此准备了专门的日记本,用来规划和记录一天中的每一小时,并且确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在设定的时间里全力以赴的完成,而在某一固定时间后不再工作。这也是他5:30后不再工作的秘密。
所以,当我们抱怨工作挤占了大量时间没有自我时,当我们忧心自己多年原地踏步没有成长时,当我们羡慕同伴步步高升或“斜杠”加身时,请对照深度工作的方法对自己做一个盘点。我的目标是什么?每天的工作任务有哪些?对我来讲,它们的深度怎样?我的时间是如何分配的?我按计划完成了吗?我还需要进行怎样的调整?
古人讲“功不唐捐”,你付出的所有努力,终于有一天会回馈到你身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所关注和投入的质量,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高度。借用作家加拉格尔的一句话:“你的为人、你的思考、你的感受和所做之事,以及你的喜好,恰是你所关注事物的概括”。掌握深度工作的本领,也是掌控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