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屋子,行动比计划得慢。干活时不觉得怎样,坐下来,居然发了半天呆,然后觉出有点累了。一年到头,也只有快过年时才这样彻底清扫。这个习惯,是中华的传统民俗,也是打小父母就给养成的习惯。
小时候,每到过年,家里要大扫除好几天,妈妈拆洗所有的被褥,那时没有被套,洗完晾干,妈妈还要坐炕上缝被子。爸爸领着我们扫尘擦屋子家具,直到寒素的家里每样东西都闪闪亮。然后妈妈蒸花样馒头,爸爸还是领我们采买年货。爸妈还要合作还要煮肉,炸大果子等等。
那时候,盼年,馋好吃的,但是又不想天天干活。心里有点小矛盾。自然,占上风的还是热望的心情。一年到头没啥好吃的,过年,有丰裕的吃食呀。
一年又一年。盼吃的热情慢慢消退了。过年大扫除的劳动习惯却一直都在。自己成家以后,老习惯被带到了小家。仔细想想,似乎大扫除的热情是过年诸事中最高的。所谓传承,即使只是些微小事,也能这样润物无声地被刻入骨髓。
周围熟人也都大抵如此,过年第一事,大扫除。大家也都是继承了父母长辈的习惯,民俗的无数细节就是这样丰满的吧。这种民俗在心理上拉进了人们彼此的距离,也让准备、参与民俗的人有目标、有计划、有奔头。民俗细节丰盈又温暖了我们的生命。小时候毫不在意的一些事,在长大后,可能是特别重要的仪式和生活内容,让人郑重参与。
小时候不在意,因为还不懂人生,长大了,认真地参与,是因为懂得了人生。
成长,就是不断地与命运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