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男多于女,成人及3个月以下小儿少见。临床多表现可有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来源于百度百科)
01
暖风拂面,花坠枝头,繁花四月正是带娃的好季节,难得轻松的周末带着10个月大的宝贝在广场上玩,从头到脚的轻松,从内到外的惬意。
白天宝宝玩的还很开心,到了晚上突然开始呕吐、高烧,家里用的是欧XX的电子体温计,摸着孩子很热,但是体温计测到的结果一直是36度多,给孩子做了物理降温,把孩子哄睡了。
我家宝宝消化不好,平时也常呕吐,所以当时我并未感到紧张。建议宝妈们家里准备一支水银体温计,这个还是最准的。
02
宝宝早上起来还是没精神,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38.2,到就近的妇幼保健院做了血常规检查,白细胞非常高,医生怀疑是比较严重的细菌感染,建议去大医院输液治疗,首选头孢。
我弱弱的问医生,吃药不行吗?医生的回答让我头发都竖起来了,医生回答说:“怕来不及”。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马上就慌了,片刻不敢耽搁,出门打车直接去人民医院。
人民医院的大夫看了血常规的结果,直接收住院,静脉滴注头孢二代、退烧药。
宝宝的状态进一步变差,小脸烧的通红,呕吐,很没精神。
医院儿科里发烧咳嗽的小朋友特别多,我担心宝宝的病情,又担心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交叉感染,只能紧张的在医院走廊里紧紧的抱着孩子(春天是感冒高发期,我们到医院时只剩走廊的凳子可以坐)。
因为没有床铺,输液之后我就抱宝宝回家了,点滴了退烧药之后孩子体温有所下降,后半夜宝宝又高烧起来,口服布洛芬体温能降到38.5度左右,药效一过体温飙至39度以上。
宝宝全身滚烫,除了物理降温我也不知道能做些什么。
03
第二天一早抱孩子回到人民医院,护士站通知我空出一个单间,但是价格偏贵,我双眼放光马上搬了进去。
进了单人病房刚刚高兴一分钟,我妈通过床头卡发现这间病房的上一个小患者是急性腮腺炎,我妈瞬间变得很焦虑,用酒精湿巾使劲的擦桌子、柜子、窗台……
孩子开始咳嗽,呕吐的也更加厉害,医生在头孢的基础上又加了止咳化痰的药和补液的葡萄糖,全部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
这一天宝宝状态并无好转,很痛苦的哭闹,我们依旧依靠布洛芬、冰袋、湿毛巾来给孩子降温。
家里离医院很近,下午打完点滴之后我们抱着孩子回家,晚上七点左右宝宝体温再次上到39度以上,口服布洛芬已经压不住高烧了。
手忙脚乱的装好日用品,回到人民医院,静脉滴注退烧药,当晚宝宝身上开始出红疹,我以为是幼儿急诊,开心的去叫医生,医生看了以后说不是幼儿急诊(幼儿急诊是烧退了才出疹子)。
医生回去后过了一会又跑回来看宝宝身上的疹子,然后吱吱呜呜的又走了。
这一晚孩子很难过,躺在床上就痛苦的翻来翻去,抱起来就不断的挣扎。后半夜宝宝大汗淋漓,床铺都湿了,出汗之后有两三个小时体温是正常的,而后继续高烧。
04
第三天早上医生查房,一个实习的医生姑娘怀疑是“川崎病”,但是小姑娘刚说一句就被儿科主任制止了。
由于高烧不退,儿科主任在头孢的基础上又加了阿奇霉素和青霉素,再加上止咳化痰的药和补液的药,宝宝的点滴从上午八点半一直打到下午三点多。(我一直是相信医生的,但是这一天的用药是否恰当,我有点怀疑)
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会导致手疼和肚子不舒服,尽管滴的很慢很慢,宝宝还是很痛苦,伤心的哭了两个小时,我很后悔给孩子用了这个药。这个药不需要做皮试,但在我们转院到另一个医院后,亲眼看见临床的小姑娘因为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过敏被送去急救。
这是使用抗生素的第三天,宝宝依旧高烧不退,咳嗽也没有减轻,眼睛已经开始充血变红,身上的疹子连成了一大片。
我不断的和医生沟通,主任医师来病房看宝宝至少三趟,对于宝宝身上的疹子,儿科主任说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安排我们去采指尖再拍个胸片。 指尖血结果很好,白细胞和C反映蛋白都降下来了。(我们转到毓璜顶医院之后,毓璜顶医院对这次的血检结果表示怀疑),胸片显示支气管肺炎。
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建议继续做抗感染治疗。
到了晚上宝宝体温再次控制不住,当晚的值班医生说出了“川崎病”三个字,值班医生建议我们马上抱孩子去本市最好的医院去看一看,并把入院三天的所有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和医生办公室的联系方式都打印出来交给我们。
真心感谢这个医生姑娘。
这时候我心里已经十分惊慌,孩子现在双眼通红、脸颊通红、身上红疹连成一片,三天伴随着呕吐的高烧已经让宝宝十分虚弱,差不多从这个时候开始,宝宝什么都吃不进去了。
用大被子把孩子包起来,开车去毓璜顶医院。 大医院即使是晚上人也依旧很多,儿科急诊已经排了很长的队,宝爸忙着去挂号排队,我紧紧的抱着已经烧得昏昏沉沉的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来得及百度一下什么是“川崎病”,只知道是很重的病。
不敢去想明天……
毓璜顶医院急诊大夫不能确定是不是“川崎病”,告诉我们一个该院研究“川崎病”的专家,让我们第二天早上再来。
我们把孩子包好,开始往家走,当晚海边的风特别大,走出医院的门时我被海风吹的都站不稳,抱紧孩子,大风里母女二人的命也紧紧的系在了一起。
往家走时已经接近午夜,街上空旷的好像只剩下两排路灯,宝宝呼吸粗重的躺在车位上昏睡,睡了一会忽然睁开了眼睛,我扶着宝宝坐起来,孩子倚着我就那么面无表情的看着窗外,路灯映得宝宝的脸忽明忽暗,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痛哭失声。
05
第四天早上五点我们就起床开始准备,先打电话告知人民医院我们要出院,然后大包小裹的收拾宝宝的日常用品,我们已经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
宝宝的嘴唇变得鲜红而且很干(这是“川崎病”的典型症状)。 毓璜顶医院的专家看了一眼宝宝,确定是“川崎病”,收住院。(真的好像就一眼)
大医院病人太多,我们在病房的护士站等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还没有给我们安排床位,这时候孩子已经十几个小时高烧并且滴水未进,我又着急又无奈,每一分钟都过得煎熬。
分到病床后住院医生过来和我沟通宝宝的病情,告诉我要做很多的检查。 如果血检、心脏彩超、颈部B超和心电图的结果同时指向“川崎病”的话,会给我们滴注丙种球蛋白,这是治疗这个病的特效药。 医生特别强调了会抽很多血。
宝宝长时间高烧并且滴水未进,已经虚弱的不怎么睁开眼睛了,我真的一分钟也不能等了,我要求医生马上给我们用丙球蛋白,因为宝宝的症状十分典型,医生也就同意了。 丙球蛋白用早了效果并不好,发烧五天时用效果最佳。
之后就是护士来抽血,看到医生拿出6个试管时,我的头皮都开始发麻。宝宝已经处于脱水的状态,抽血没有成功,根本抽不出足量的血液,极度虚弱的宝宝拼尽全力的挣扎,这一幕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
做心脏彩超、颈部B超和心电图这一类检查都需要宝宝配合,检查过程中宝宝要保证不动,10个月大的孩子必须要用镇静剂才能做成检查,宝宝精神极度紧张,镇静剂未起到作用,这些检查当天都没能做成。
当天下午静脉滴注丙球蛋白7瓶,丙球滴的很慢一直滴到晚上12点,这期间宝宝的体温开始有所下降,晚上孩子还坐起来玩了一会,喝奶还是会呕吐,但是状态已经开始变好,体温最终降至37.7。
这已经是发烧的5天,住院的第4天,终于找到了对症的药,终于松了一口气。
06
第五天主要是观察体温,医生给我们加大了镇静剂的剂量,心脏彩超、颈部B超和心电图都做成了。
做心电图的时候宝宝已经醒了开始哭闹,做心电图的姑娘用手机放了小猪佩奇让宝宝成功做成了这项检查,医生的一点耐心常常可以省去患者的很多麻烦。
我抱着孩子做各项检查的时候真的碰到了态度很差的医生,看见孩子醒了就马上把我们赶出去,态度很恶劣;也碰到了很敬业的医生,关灯关门轻手轻脚的给孩子做检查,想办法让我们一次成功。
小孩子做检查常常要用到镇静剂,一次不成功就代表隔几个小时要再次注射一次镇静剂,对孩子的身心真的都是伤害。
检查结果喜忧参半,值得高兴的是冠状动脉宽度还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孩子肝受损、贫血、血小板高、炎症相关的指标也都很高。
“川崎病”属于全身血管疾病,会影响到全身的各个器官。
这一天继续点滴头孢、葡萄糖、保肝药;一天三次口服阿斯匹林,一次1.5片。 宝宝能吃点东西了,当日最低体温37.2度,我们都很高兴。
医生查房时问了体温,然后说:“如果三天之内体温不能维持38度以下,会再滴注一次丙球蛋白”,我当时觉得有点莫名其妙又有点不好的预感,总觉得医生不会平白无故的说这句话。
我祈祷宝宝一定不要再烧了,当晚宝宝体温开始往上走,达到37.7度。
07
第六天,体温继续上升达到38.5度以上,口服布洛芬能降到37.5度左右。一天口服4.5片的阿司匹林也进一步的刺激了宝宝的胃,宝宝呕吐的更厉害,可以说喝口水都会吐出来。
医生在原有静脉滴注药物的基础上又加了养胃的药,西米替丁。 医生告诉我宝宝又开始发烧就证明丙球首次不敏感,需要二次使用丙球,如果还是不能退烧就要使用激素,但是这样后期会很麻烦。
宝宝状态又开始变差,而且不断地抽血、扎针、检查也让孩子变得特别焦虑,只要有穿白大褂的人出现,她就会歇斯底里的大哭。
首次用丙球之后要观察48小时,这时候我们只能观察,只能等。
08
第七天,宝宝还是高烧,嘴唇又有点发红,眼睛也出现了红血丝,“川崎病”的典型症状又开始出现。呕吐的厉害,阿司匹林吃进去也都吐出来了。
下午再次滴注丙球7瓶,体温最低降至37.7。这次体温没有降到37度以下,我们不敢做过高期望,满心忐忑的盼望快点退烧。 内心十分煎熬的度过这一天。
09
第八天,宝宝的体温开始慢慢往下走,36.8和37.2分别是当天的最低和最高体温,我们全家都非常高兴,多日的疲惫也飞走了一大半。
宝宝还是呕吐的厉害,阿司匹林吃了都吐了,医生过来反复的强调阿司匹林的重要性,它可以预防血栓和冠脉变宽,可以说是救命的药,一定要足量吃。
奇怪的是这个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这么重要的药为什么形式这么单一?
我把一片药压成粉,分N次给孩子吃,尽量让孩子多吸收一点,孩子反复的吐,到底能吃进去多少,我也算不清楚。
10
第九天,宝宝继续呕吐的厉害,医生怀疑宝宝幽门肥大,安排我们去做“幽门、贲门B超”。
“如果幽门肥大要怎么办?”天知道我问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要做手术”医生回答我的时候,我也看到了她的不忍心。
没办法,硬着头皮抱孩子去做B超,这个B超不用镇静剂,按住孩子不让她动就行,宝宝不断的挣扎哭喊,医生检查的也很慢。
病治好了,孩子的恐惧又需要多久才能平复?
“没什么事”医生的一句话打断了我的胡思乱想,谢天谢地,“没事”真好。
排除了幽门的问题,医生又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加了止吐的药,养胃的药从原来每天滴注一次变为一天两次。 傍晚宝宝开始可以少量进食,呕吐减轻了,当天体温正常。
11
第十天,呕吐进一步减轻,体温正常,腹泻加重。 医生说“川崎病”会导致胃肠道充血,腹泻也是这个病的正常反应,化验大便,口服益生菌。
医院给的益生菌味道很奇特,宝宝喝一口就狂吐。 宝宝的精神状态在转好,但是对医生和护士的恐惧在加剧。
12
第十一天,宝宝体温正常,呕吐减轻,继续腹泻,用药不变,但是宝宝不能输液了。
婴儿的血管比较细,连续多天大量的输液已经让宝宝能找到的血管都扎遍了,因为输液量大,正常能用三天的预留针,我的宝宝用一天就得换,而血管也需要修复,短时间内不能重复扎针。
当天上午针头就有轻微的渗液,勉强的打完头孢之后,宝宝就开始哭闹,扎针的脚背也开始有点肿了,我知道她很疼,护士说实在是找不到能扎的血管了,能滴进去就先坚持坚持吧。
但是孩子太痛苦了,我还是让护士帮我们把针头拔下来。 护士扎不了针,医生也没办法,输液到此结束。 医生给我们拿了口服药,宝宝要吃的口服药为:阿司匹林、易坦静、头孢克肟。
拔针之后宝宝明显很开心,虽然停了养胃的吊瓶,但是宝宝呕吐的情况进一步好转,咳嗽和腹泻没有减轻。 宝宝的腹泻解决了她的胀气,我就未对腹泻用药,宝宝一天大便四次。
13
第十二天,宝宝状态变得更好,医生和护士不在的时候宝宝玩的很开心,呕吐和腹泻都有减轻,还是咳嗽,医生给宝宝加了雾化(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雾化第一天未见效果。
当日口服药种类不变,阿斯匹林减量,变为一天两次,一次半片。
医生安排我们再去做一次血常规检查,检查结果白细胞依然很高,医生推断是呕吐造成的,血小板也很高,医生提醒要足量服用阿斯匹林,其他指标正常。
医生通知次日做心脏彩超、肝功和血沉的检查,准备出院。 心里特别高兴,又有点不放心。
14
第十三天,早上不到五点我就醒了,一想到一会就要抽静脉血,我就焦虑的睡不着,五点半护士来叫我们,我小声对宝宝说要抽血了,宝宝闭着眼睛哭了起来。
十个月大的孩子,很多话都能听懂了。
或许是多日的疲惫终于到了最后一根稻草,或许是精神松懈下来了,我开始低烧咳嗽,浑身无力。
宝宝的姥姥和爸爸带孩子去做心脏彩超,上午没成功,下午二次镇静剂的情况下成功做了检查,冠脉和第一次心脏彩超时相比,左侧变宽了但还在正常范围内。
刚入院时左右冠脉分别为2.0和1.8,这次的结果为2.2和1.5,医生说2.5以内都算正常。 出院以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一天两次一次半片。
医生提醒宝宝不能有一点磕磕碰碰,在阿司匹林的影响下可能会止不住血。
终于可以出院了。
从医院出来我反倒有种晕头转向的感觉,宝爸开车绕医院转了两圈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我知道他也是疲惫到了极点,我们一路无言开车回家。
到家以后宝宝对家里有短暂的陌生,我拿出她平时玩的玩具她马上开心起来,把所有的玩具都摸一遍,颇有点久别重逢的欣喜,孩子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还要随诊五年,我一定小心再小心,拼尽全力护其周全。
15
这次入院治疗总共花费1.7万,人民医院抗感染治疗三天花费大约2200,毓璜顶医院住院10天花费将近1.5万。
宝宝的治疗过程中用了两次丙球蛋白,住院时间也较长,如果滴注一次丙球蛋白就能退烧,治疗“川崎病”的医疗费用应该可以控制在1万以内。
两家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都非常忙但很有责任心,在这十多天里我也见到了让我很愤怒的医护人员,但真的是极少数,相信医生并且配合治疗才能将医疗效率最大化,这是我的最深感触。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无用,但如果有人像我一样不走运,希望这篇文章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