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儿子飞飞9岁,虽然活泼好动,但开朗有礼。在学校是老师的好帮手,放学回家也是自动自觉做完作业接着弹钢琴,已然称得上是个“自动拨”了,但还是被他亲妈归类到“熊孩子”阵营里去了。
那孩子,就是“不爱吃饭”。每每飞飞妈在聊天中谈起这,常常是在“可儿不吃饭”的难题上,眉头紧皱,无计可施,话题戛然而止。
我也想给着些建议:她想吃什么?她爱吃什么?她为什么不想吃?......
飞飞妈忧心忡忡,说“几乎没有”,“从小就得灌”......这架势,我也没辙。身为吃货,对于拒绝吃的行为,我想真正得了解的是“不想吃”的心理源头。
于是,母子俩就将原本应该美好的一日三餐的饮食时光里变成了彼此的对峙。
那晚晚饭过后,风中依稀传来飞飞喊着“妈妈”、“妈妈”......的哭着求饶,想着该是小孩子调皮挨训了。
第二天闲聊,原来是飞飞又不肯吃饭,她妈妈要罚他跪一晚给怕的。当妈的也只是吓唬他,着实给气的。
孩子长身体的时候,胃口不开,当妈的着急确实可以理解,但一系列的应激性处罚于孩子而言,会不会是更大的压力?吃饭的时候有硬性的指标规定,和一双紧张而严厉的眼睛看着,确实不容易。
当妈的当然心疼孩子。飞飞妈缓过心情来,也就拉着孩子在膝边语重心长讲起吃饭的重要性:“飞飞呀,你看你总不爱吃饭,没有营养,怎么对得起你的骨头阿......”
飞飞睁着大大的哭过的泪眼,诚恳地对他妈妈说:
“妈妈,我决定不跪了!因为我不能对不起我的膝盖那的皮肤。我不要把我倒掉的饭再捡回来吃了,那样会对不起我的胃......”
这场“A对不起B”的母子对话,我听飞飞妈讲完,忍俊不禁。
熊孩子的看似“歪理”,好像把理也说通了。
不知,飞飞在下一次的饭桌上,是会开心地吃饭呢,还是认真地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