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同伴交往是使其社会性得到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父母也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都积极地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但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对事物认知能力的不成熟,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这时,父母怎样应对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两个孩子发生冲突,双方家长互不理让,结果一毁容一重伤!
重庆某幼儿家长会结束后,一群小朋友走出幼儿园时,两名小男孩因为小打小闹发生了冲突。一名小男孩叫小羽,另一名小男孩叫小新,都只有3岁多。小羽的爸爸妈妈都来开了家长会,而小新是妈妈来开的家长会。小羽被推搡之后哭起来,小羽爸爸杨强便和小新的妈妈付琴争执起来。杨强的妻子站在冲突的两人之间,一直试图劝住丈夫。但打架的两人都很激动,付琴手里拿着小刀,杨强便到小卖部拿了一瓶啤酒。冲突升级后,杨强用啤酒瓶砸中了付琴的头部。监控可以看到,一瓶啤酒当场砸碎,啤酒在付琴头上倾泻而下。付琴随后又追上杨强,用刀刺中对方。随后,冲突双方被幼儿园职工及其他家长拉开,两人先后被送到沙区某医院。杨强被送进了急救室,而付琴被送进了整形科。杨强左手和背部被刺伤,付琴的面部、额头、鼻子被酒瓶划伤,伤口长约9厘米。据医生介绍,双方伤势都不轻,都需要手术缝合伤口。
有些父母难免存在“护子心切”行为,过分参与干涉,这样就很可能激化矛盾,甚至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小孩之间的嬉戏打闹,发生小冲突小摩擦,是常有的事情。幼儿园老师和家长,都应从小教育小朋友如何正确处理摩擦纠纷。教育小孩从小遵守礼仪规范,做了错事,家长和小孩要勇于道歉负责,同时也应学会宽容和谅解。而作为家长,应本着不参与的原则,小朋友之间的冲突,让小朋友自己处理。如果家长直接参与冲突,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不仅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恶劣后果,还有可能上升到触碰法律的层面。本案中,双方家长出于为各自小孩出一口气的想法,不仅两败俱伤,而且还有可能给双方小孩的成长留下了不好的影响,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辅仁淑凡心理教育专家娄骥指出:很多父母认识到应该让孩子自行解决问题,但一味置之不理,似乎错失了一次培养孩子交往规则的教育契机,孩子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依然不知该如何处理。
那么,作为父母,怎样能够巧妙地应对小伙伴间的冲突,让“坏事变好事”呢?
1.家长要做有心的旁观者
当你发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而他们并没有跑来向你“告状”时,你大可不必上前调解,也不要让他们知道你已经注意到了他们。很多时候,父母凭经验可以知道有些小矛盾不用干预和调解,孩子自己就能平息和处理冲突。这时,你只要本着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态度进一步观察就好。因为孩子只有在亲自处理和其他孩子发生矛盾的过程中,才会慢慢地真正体会到父母所说的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道理。
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或和孩子聊天时,父母可以根据白天观察到的孩子的表现,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给予称赞,对表现欠妥的地方及时纠正。可以把道理融入到故事中,例如:小熊想玩小兔子的玩具,应该礼貌地提出请求,而不是直接抢过来玩……因为是孩子白天经历过的事情,所以这样的道理是非常容易接受和明白的。
2.家长要做冷静的倾听者和引导者
当孩子跑来向你“告状”时,你首先要做的是避免任何情绪的波动,平和地让孩子如实把事情的经过叙述清楚。如果发现孩子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撒谎的成分,一定要及时纠正,并告诉孩子:“你只有告诉爸爸妈妈事情的真相,爸爸妈妈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其实,叙述过程中的撒谎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孩子对是非有一定的认识,他们是为了掩盖错误才撒谎的。
因此,父母通过孩子对事情经过的叙述,会了解到孩子在事件中的心理活动。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例如,你为什么要推他呢?因为他抢了你的玩具?如果你把玩具和小伙伴一起分享,小伙伴是不是就不会抢你的玩具了呢……在这样一步步地引导中,孩子也会掌握一些与同伴交往的基本规则。
3.家长做身体力行的好榜样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如果事后双方父母能诚恳地交谈,彼此谅解,友好地解决问题,对孩子的影响要比言传的教育效果好很多。因为孩子是最敏锐的观察者,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或承担责任或宽容大度的态度都会感染到孩子。因此,家长自身与人交往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同样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