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父亲,良品出生在一个,既贫穷环境又不优美的农村,看似乡镇交通地理位置优越,奈何前些年,当地领导为了谋取私利,将本应该靠交通便利优势而发展的道路。长期租给了种树的商人。(现已被撤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选自《孟子·告子下》的名句,便是良品的自我格言。
入学第一年,当时的良品,由于成绩严重不合格,被迫重读,父母很是焦虑,(本以为在他小时候教他读三字经,会对入学后有一定的帮助,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第二年重读,放学后,当良品收拾书包准备回家的时候 ,听到后排同学,读错了课文中的字,于是转身,帮他纠正。(可想而知,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入学第三年,老师将良品排到有同桌的位置(之前单独一人一桌),良品很高兴,我终于也有同桌了!
第四年,开始上外语课,良品的母亲对她说“孩子,英语我教不了你,你上课要好好听,不会的,就问老师。 那一年的英语很简单 因此,良好英语学习没有太大的问题。
当时班上同学,会利用暑假参加附近大学生举办的补习班, 名是补习班,实际是预习班,而当时数学老师脾气很大,(更别提耐心了)没有参加补习班的良品因为第一次学这些难懂的公式自然听不懂。自然那些上补习班的同学,便是老师心中的聪明孩子(每学到新的东西只要他们会了,就不讲了。)
简单的知识只要上过学的父母,都可以辅导,于是母亲便很自然的成为了良品的家庭教师。(大概因为心急,常常会发火。)
那时候老师会布置课堂作业,专门一个本子,是由学校统一购买,因为对知识的不理解,良品常常做错,自然变成了老师经常留下改作业的学生,从教室到办公室的位置不是太近,良品一遍遍的按自己的思路改着,因为老师下班是学生放学后的一小时,良品常常改到一小时之后。(当时良品的母亲经常去教室找晚放学的儿子)老师对他母亲经常说“孩子在学校很听话,就是学习要在好点就更好了,你在家多教教他,或者凑暑假让他上个辅导班。”
那时的良品想,我是不是特别笨,为什么有些问题都能让母亲生气,我还是学不会?老师平时上课脾气这么大! 不是说严师出高徒吗? 她为什么总是一遍遍的让我改错题,而不交给我正确的做题思路呢?我直接跟他说,老师我不会,他会不会熊我,上课怎么听的? 还会不会说那句“这种题,我课上不是讲了吗?"
时间到了良品上初中的年纪,班主任将良品和几名同学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讲台下面就是课桌)这样听课效果当然好,自然每次擦黑板后便是,“课桌的下雪天”
那时的学生档案,还是手写纸质版的,在档案袋封面上,学校特别的为学生们留下了未来想要成为的人 这一个大的目标栏。 良品在上面写的是“自由作家”(大概是不想被类似学校的约束)特意增加了,自由两个字。
小时候写作文对于良品是一种折磨,后来她爱上了看书(和父亲说好了去城里买书)天忽然下起了雨,但他还是要坚持去,到了书店,销售员问什么想买什么类的书,良品当时只知道童话书,于是便买了人生中第一本课外书。
大概书中自有黄金屋,于是,当再次写起作文的时候,良品感觉没有那么折磨,一开始是在作文中打量摘抄书中的句子。随着读过的书越来越多,便有了许多灵感。 大概初中的时候,语文的作文成绩,突飞猛进。(也有可能语文老师为了鼓励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那时的良品,成绩严重偏科,语文作文.历史成绩与班上的学霸相差无几,他曾经幻想着自己毕业后,担任学校为数不多的历史老师。每次考试他都能很清楚的将历史课本在脑中呈现一遍,大概从那时起,他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