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借镜杀人》
这一本最主要的弱点是诡计太容易猜到了,导致警察和miss marple围着谜团打转的行为显得很故弄玄虚。说了“我知道xxx”的人还没等说出来就被灭口的桥段也略显老套了——即便是在考虑到了这本书的成书时代之后。
和波罗比起来,miss marple更像个现实中可能存在的人一些,会和其他角色产生有意义的互动,对话内容也(相对)更不是专门为了推进案情发展而进行的。只言片语里也联系一下社会现状——这一点波罗系列倒也不缺。“但现在教育已经过时了。国家会管理教育。所有人都认为受教育是自己的权利——得到时不会太在乎。”
“他说:‘希望你不要因为这件令人震惊的事而过于难受。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这类事的人来说,与谋杀犯近在咫尺一定非常恐怖。’出于羞怯,马普尔小姐没告诉他自己已经对谋杀案司空见惯了。她只是说,圣玛丽米德村的生活并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样宁静祥和。”——人畜无害的老太太真的是最好的伪装了。
2.《小说的八百万种写法》
书腰那句把本书归纳得挺好:小说的写作没有公式。世上有多少部小说,就有多少种写法。——劳伦斯布洛克如是说。
基本上,比起说这是写小说指导手册,更像是布洛克讲了讲“我是这么写小说的,大家完全不用拿我当参考,随意,随意哈”。我没有写小说的能力和诉求,所以也没法确定这本书的指导意义有多大,基本就是看看热闹,顺便在布洛克用他自己的书举例的时候回忆一下故事内容。
这本指导手册语言还挺风趣,比较像伯尼罗登巴尔会说的话。说到写完一本小说之后:“这种工作后倦怠,似乎是在创意领域长期做任何困难的奋斗会有的典型余波。每错,它很明显地相当于产后忧郁症候群。……对作家来说,这个状况比较惨。母亲会得到可以一起玩的可爱小宝宝;……即使那个小孩子看起来像猴子,也没人会递香蕉给他,大家都会向母亲保证她的小孩帅得要命。”
就有点想当那个递香蕉的。
3.《大英烦事多》
半个小时就能翻完的twitter段子小合集,内容是英国人不遗余力的自黑。主题包括道歉、天气、喝茶、社交(读作社恐)、更多道歉、更多社交(恐),和对英式英语的在意。
“1930年:第一个《泰晤士报》填字游戏诞生,这使得人们在公共交通上可以转移注意力,从而避免了任何交谈的可能。”
“1863年:第一段伦敦地铁连通了帕丁顿至法林顿,……开通当日运载了38000名乘客,他们的76000只眼睛没有任何一只与另一只发生过对视。”
“在超市里不管什么商品都不拿最后一件,万一别人有急用呢。”
“2111年:茶叶全部售罄。不列颠崩溃了。保存在罐子里的保罗·麦卡特尼的大脑被拿了出来,随着他‘hey, jude’的歌声,整个国家沉入了大海。”
4.《弄假成真》
书名其实是有点剧透的,而且重要的线索之一在故事比较前期就已经透露出来了。在波罗系列里,这一本不算是最流畅的那种。比起说波罗把他一路收集的碎片拼成完整的图画,倒更有种定好谜底之后把碎片找地方嵌进去的感觉。鉴于成书的年代并没有高科技探案手段,查找信息的方式也比较人工,所以每当结案阶段出现“我请xxx查了你在xxx国的xxx信息”这样的证据,总觉得有点玩赖。
5.《雨王亨德森》
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无论是从情节上表现手法上还是文字上(最后一项可能跟翻译风格有关,没看过原文不好说)。
一个吃喝不愁血里有风心里有梦大龄美国男士追寻着内心“我要!我要!”的声音,一路跑去非洲犄角旮旯回答灵魂拷问的故事。事实大概证明,非洲的神明解决不了上帝的子民的人生终极问题。炸飞了一个部落的重要水源,在另一部落参与了一场关于狮子的终极隐喻并目睹国王之死后,亨德森又找到了对老婆孩子的感情,抱着小狮子打道回府。
不知道是因为那个断掉的假牙还是五花八门的部落习惯,我老是想到《天真的人类学家》。
6. A Dance with Dragons
可以正式加入隔三差五就关心一下马丁大爷交稿了没的追文群体了。
自从三傻“退居二线”之后,龙母的故事线荣登“最让我想快进”的pov。你可以说她做出的选择符合她的年纪性格和心理状态,但这并不能解决她这一线听得我闹心巴拉的问题,有种“开了金手指还藏着掖着”的感觉。
马丁常用的这种“从转述里拼凑出发生在世界另一角落里的事件”的手法是挺高明的,可以有效避免比如说接连的战场描写带来的倦怠感。
比起高魔世界,我好像还是喜欢更“人类”的低魔世界呢。
7.《海洋中的爱与性》
风趣科普类,有点类似《性别战争》——好像有的动物特质在两本书里都有提及。
这么大个儿的书名已经很不言自明了,这本书都是在介绍各种海洋生物相亲、勾搭、产卵受精(或者先受精再生孩子,取决于是啥海洋生物),以及整个过程中大家抢地盘抢异性抢把自己的dna遗传下去的资格的故事。每一章之前还会有个与该章主题相关的以人类为主角的模拟小剧场:一旦代入人类之后,画风就格外清奇了起来。
“大约在史密斯一家到来一个月之后,约翰逊先生醒来发现他妻子的下巴上长出了胡茬,还穿着他最好的一条西装裤,正在把家里的东西打包。‘我要走了。’她用深沉而磁性的男中音说道,‘并且带着其他女孩一起走。’说着,她便从墙上拿起了平板电视扛在了肩上(什么时候她的肩膀变得这么宽的?),装上汽车,扬长而去。车中史密斯太太和她的女友隔着车窗向他挥手告别,……‘我想她有别的男人了。’约翰逊先生说。‘有的,’史密斯先生说,‘那男人曾经是你的老婆。’”——这是某些海洋生物在性别比例或是其他因素影响下进行性别改变的现象。拿尼莫举例的事情又一次出现了呢:等到尼莫自己找回家,呆在家里那也没去的爸爸已经变成了妈妈,尼莫还得排着队拿着号码牌才能回家(并交配)哦。
8.《冰与火之歌·卷二(全三册)》
多视角多线程真是观察马丁这些人物的性格多面性的好写法。除了少数类似小剥皮这种彻底邪恶的存在,很少有角色让人彻底讨厌,多正面的人物也会有用ta的正义感或是荣誉感或是固执或是善良膈应到你的部分。哦说起来,小恶魔的性格好像没有我不喜欢的部分呢。果然人还是得脑子好使。
9.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Where do I even begin? I mean, apart from asking "how come I didn't read it until this day?"
这就是那种听完一遍会让你想立刻去打个五星、把文字版找来再看一次(很多人名过于神奇让人无法想象出拼法)、写一堆摘录(可能不是个好主意,说不定会摘大半本书)、笑出眼泪,然后泡杯茶(哈?)的书。
尽管搭着便船(和之后的另一艘便船)飞过了不知道几分之几个宇宙、回答了终极问题(答案是42,不过计算出对应这个答案的终极问题的计算机还没诞生)、认识到了地球的本质(大型模拟计算机,主事生物是老鼠),这本书的一切都还是那么英国——被茶的问题搞当机的飞船主机应该会发出愉快的赞同声,就像非常乐意为您服务的自动门发出的那个声音(马文发出一声抑郁的“啊”,然后把自己关了机)。
10.《赫尔克里·波洛的丰功伟绩》
其实是由十二个小案子穿起来的长篇。案子之间倒是并无关联,不过组合的方式很巧妙,用了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功业为每个小案子取名。按照波罗自己的说法,这一轮功绩之后,他就要归隐田园去培育完美的西葫芦了,好像谁会信他一样。剧里倒是的确有一集演到波罗在乡下种瓜,不过种得挺气急败坏,好像是罗杰谜案?
在某个案件的结尾处:
“波洛说道:‘他是那么不幸,以至于都忘记幸福是什么了;他是那么不幸,以至于他都不知道自己是个不幸的人。’
修女轻轻说道:‘哦,一个有钱人……’”
请让我体验这样的不幸!
11.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时间旅行让语法的使用变得有点麻烦,将来时过去时将来过去完成时什么的。跑到将来的将来描述在之前的那个现在还没发生但是确定在将来会发生然而这个将来又早于将来的将来……这个宇宙烦恼的角度,也这么英国呢。
宇宙尽头的餐厅听起来是个很烟花灿烂的地方,活人死人神人一起来看热闹,还有食物亲自为客人提供食用方法建议:“来块牛腱呀,我最近都有好好锻炼那个部位呢。”点完单还会愉快地:“好的,那我现在就回去后面饮弹了。”会表达出自己乐于被吃的意愿的食物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呢。可惜被忘在宇宙另一边五百多万年的马文·没人喜欢我·请让我静静地被忽视·啊·好丧·机器人没能一起加入围观宇宙末日的联欢会。
所以,那帮人到底决定了轮子应该涂什么颜色没?
12.《乡下人的悲歌》
题材本身的意义大于文字本身的表达水平,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描述童年到青少年成长过程的部分远好于生活“走上正轨”之后满溢到扑出来的感恩心大倾诉——不知道是不是能从侧面反映出作者仍在试图消化这个让他显得格格不入的成功者的、没有童年创伤的世界。
按照统计数据来说,作者在写书的这个年纪,应该已经生了四五个来自不同母亲的私生子,并在戒毒中心进进出出,靠领救济金过活——所谓的“乡下人”(hillbilly,美国经济落后的中东部的贫穷白人居民)习以为常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其中很多人唯一的已知生活方式。作为其中一员,作者对于关于下层居民的生活缺乏可选项和脱离这种生活的意愿和能力的第一视角描写很生动,大概也是本书最大的亮点。相较之下,对自加入海军陆战队之后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心理的描绘,都显得陈词滥调了。
13.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我敲完才意识到书名里没有牛津逗号,然后为此困扰了一分钟——所以life universe everything三者是并列关系呢,还是universe和everything是对life的解释说明呢……
Aaaaanyway,不管是哪一种吧,这并不是本书的重点。这一阶段arthur的银河系漫游(还是叫被漫游呢)的关键词是“板球”。要是这项运动从没被发明出来,英国人大概会少了一半自黑材料,这种恶意通过板球星人暴风兵一样的机器人小分队提现了出来。
危机也是有好处的,比方说arthur突然掌握了飞起来的要义:假装没看见地面就行了。
14. So long, and thanks for all the fish
海豚留下的这句告别总有那么一点哀伤感,虽然它像《银河系》的其他一切语言一样,带着一股子冷得不管不顾的幽默。大概因为觉得这句读起来有种十八岁老猫留给主人的遗言,或者一切灭绝的物种送给生存多年的星球的最后一句话的意味。
authur恋爱了,不可救药地。大概是恋爱成分的加入,这一本的跳脱程度好像不及之前。啊,把那个被离奇的宇宙过客搞得一头雾水的arthur还回来,开除这个充满恋爱酸臭的人(此处使用马文语气)。
15. Mostly Harmless
竟然就……陨石了。
这个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没想清楚就生孩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顺便说明了星际旅行可能会造成伦理困局(这都哪儿跟哪儿)。
回头想想,说不定这一切会发生都是因为marvin the paranoid android报废了呢?宇宙的丧能量迫切需要出口于是一件事联系到另一件事——bang! 失忆的外星人解决了本月运势不顺的问题。
说起来,这似乎给永久性解决水逆问题指出了明路……
16.《第三个女郎》
在打三星还是四星之间纠结了一下,最后决定取个中间值。
侦探小说女作家这个角色在波罗系列后期的小说里出现频率还挺高,竟有种阿婆当厌了沉默的作者,想要在自己的作品里冒险一番的感觉。这个角色其实时不时地有种无条理版本的波罗的样子,说着一些别人听不懂但对她自己完全符合逻辑的话,在对外形的打理上大概跟波罗站在量谱两端。
这个案件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大部分重点落在了寻找被害人,而非凶手上。非高科技时代的小说里,冒名顶替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大概也是黄金时代的神秘吸引力之一吧。
17.《解除限速》
布洛克的小短篇,又是跟喝酒有关。
名字看起来有点敷衍的男人在长途大巴临时决定下车,因为路边有个名字听起来很像“大灾难”的小馆子。他当上了小饭馆的临时厨师、按月付起房租、办了图书证、交了女朋友。他每天喝一杯底的酒。他还是google了那个名字。
要不是有互联网和google这种字眼的出现,这简直可以是一个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逃亡小故事。男人的身后有个不知名的黑洞,虎视眈眈的,所以他的逃跑理由充分。
18.《骗子的游戏》
稍微有点黑色、有点达希尔哈密特那种风格的硬汉,偶尔的幽默好像能看到一点未来的伯尼的影子。这是个那种混杂了点爱情的黑吃黑的故事,不过黑吃黑的结果一般是没人能全身而退,不管在食物链的哪一级。
19.《牛津谜案》
翻豆瓣发现根据这本改编的电影的名字是“深度谜案”了,我明明有印象当年也叫“牛津谜案”来着?
按你胃,因为这本的宣传角度也是跟数学理论相关的侦探小说,第一反应是想到了之前看的《毕达哥拉斯谜案》,两者其实在具体故事上没什么可比性,但是论把数学和案情融合得比较不生硬的程度来说,《牛津》不如《毕达哥拉斯》,而且《毕》的写法会让人觉得作者对数学真的有深入了解,《牛》的借用感更明显一点。
诡计上来说,其实就是一部分凶手(或者帮凶)很爱用的把一变二小事变大事把缝衣针丢进草垛里的计谋,不过数学家决定把简单复杂化的时候,是真的会变很复杂。
20.《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概念挺有意思的图册。在全球各地找了些人把他们24小时内触碰过的一切物品排列摊开拍照留存,另配一段受访者的小独白。可以先看物品猜受访者职业。
21.《特权》
挺有意思的由小见大类的“案例分析”。作者回到自己的精英高中母校当教员,对新精英团体的继任者和这所学校——通往未来“王座”的大大小小的阶梯之一——里的各色人等做出观察评论:特权的表现之一就是对特权表示淡定、旧精英与新精英的差异、不同性别在特权上的区别体现、新型不平等的平等化表现、师生关系、特权群体既开阔又狭隘的眼界、教育方向的改变……诸如此类。虽然并非描绘同一群体,这也不是虚构文学,但总是时不时让我想起《校园秘史》……
22. Circe
女性角度的希腊神话retold,从Circe(喀耳刻,古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女)的第一人称视角描画了神、她的世界、她的岛,和她遇到过的男性生物们——父亲、英雄、儿子,或者三者皆是。
众多熟悉的希腊神话人物和故事都一一登场:普罗米修斯在鞭打下流出金色的血液,格劳科斯的背叛和斯库拉化作妖兽时的尖叫,带着尖牙利齿从帕西菲腹中被剖出的弥诺陶洛斯只不过是神们喜闻乐见的另一头怪物,戴达罗斯为circe打造的织布机在他久已不在人世之后传到了帕涅罗珀手中,伊阿宋终于如circe所遇见的那样在美狄亚烈火一样的爱情下另投他人怀抱、史诗英雄奥德修斯在与妻子团聚后过得仿佛PTSD患者,其实只不过是他本性的展现……
这种用新细节填补了古老史诗未提及的空白和设想英雄还乡之后对他周遭人士带来的后续影响的故事是翻新和使神话“现代化”的有趣方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符合希腊神话背景的设定,那种神灵语境下的时间漫长感和对人类、人性置身其外的观察真是字面意义上的“上帝视角”了。
23.《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西伯利亚铁路游记,书用了适合印照片的纸质,照片很美,语言略做作了。
用章节标题举例说明一下作者的语言风格:
“如果游荡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只是我的灵魂”
“我的院子里就是无尽的西伯利亚”
“我知道那一如她年轻时的味道”
“世界只剩下舷窗外漫漶在一起的颜色”
……
或者可以称作“诗人语言”?总之跟我的预期相差有点远。写到俄罗斯的城市、人、形象,我本来以为会是像干燥冷空气一样质感的文风,结果浪漫主义得不得了,有点不太符合我审美。抛开风格不谈,这种走哪溜达到哪,看看大街观察观察当地人在咣当的火车上看窗外略过的贝加尔湖的随机模式听起来还是很美好的(我特意用了“听起来”,因为实际操作起来美不美好就因国家而已了)。作者经常打挺风趣的比方,调侃爱糖的俄罗斯人“壮硕的身体里,一定也有一片浩瀚的胰岛,像萨哈林那样大的胰岛。”说自己的鞋子混在一堆俄国大兵的黑皮靴里,“像是淹死在一群海豹之间的两只小企鹅”。学俄国人喂鸽子时,“想当然第一位应当把面包屑捧在手心看鸽子们优雅地飞起来美丽地啄食”,结果“它们都飞了起来,……恶狗一样全扑在我的身上,踢得我满脸脚印。”
所以那火车上有电源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