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某三名学生因pc而被开除的新闻热度久居不下,网友们的争论点无非就是针对三名学生校外pc这一行为的处罚方式和程度持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笔者对于校方按照规章制度的处理方式并不反对,关于在校内公示的做法也暂且不提,本文仅以一名大学生的角度,谈谈大学里一种特殊的两性问题。
令我深有感触的一点,这个事件中的当事人都是硕士学历。
在如今这个研究生遍地跑的时代,考研自然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内卷的主战场,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更不用说事件中大多数人都向往的一流学府。
许多大学生因为想要更好的未来,便想通过考研改变命运。对于大多数想要考研的人来说,因为给自己定了比现在更高远的目标,在这场竞争力丝毫不亚于高考的战斗中,大学生们需要花费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
起早贪黑,废寝忘食,这是常有的事。
正值青春的少男少女们,正处于满怀爱情憧憬的时期,可父母的期待,社会对于学历的要求,自己的自尊和对于未来的向往,如一团无形的压力包裹挤压着这些怀揣着美好期待的大学生们。
他们当中的有些人,为了未来,为了自身的前程,义无反顾将青春全都注入了知识的海洋,至此成为了逐梦路上的孤独旅人。
20多岁的生活里,难免常会有些感性、有些脆弱,在这奔赴未来的孤独旅程中,这些逐梦人也会因挫折和伤痛暂时停下疲惫的脚步,环顾着周围其他路上依偎着的、牵着手的行人,流露出羡慕之情,但他的信念告诉自己,在遇见爱情之前,必须先遇见心中的自己。
于是,孤独的旅人坚定地继续着他的旅程。
好不容易考研上岸,到达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越过里程碑后的路,依然是泥泞难行,一眼望不到头,即使拥有了当今社会的“标准学历”,却仍逃不出内卷的泥潭。
成天的科研实验,写不完的理论报告,还有对于未来的焦虑,让这些以为能够追寻内心向往的大学生们不得不继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因为他们知道只要不努力,总会有人顶替上来。
那些努力的人们最初的愿望只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可如今,实现这个愿望的代价变得越来越沉重。
或许是在曾经的感情中得到了成长,或许是因为没有达成目标前的执念,他们依然继续着机械式的生活,但灵魂却越来越觉得孤独。
虽然他们中有些人获得了一个个令旁人羡慕的奖项,赢得了众多肯定和荣誉,情感上的荒芜却带来精神上某一部分的空缺。
他们想要勇敢地走出去,在青春的尾声中邂逅属于自己的爱情,但面前的壁垒——来自社会、家庭、学业等各方的压力高筑起的围墙,将这些孤独的心灵囚禁在只身一人的路上。
人的求生欲总能敏锐地觉察到自身的问题,并强迫着身体做出相应的反应来调节缓和这些负面的影响,但由于大部分的青春都在书籍知识中度过,这些人中学术问题大多不在话下,可感情这回事,真的能够通过一连串的公式,一个个符号就搞明白的吗?
一个人独处久了,周围的事物也都渐渐变得孤单起来,关于恋爱的知识可谓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对于两性知识的缺乏的男生,也常被叫做“直男”。
于是,对于恋爱感到陌生、迷茫、失望的“直男”们,只好通过别的方式排遣心中的欲、念。
马斯洛在《人类激励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欲望需求分为五个层次,除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外,当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低层次的需求便可得到相应的缓解。
性属于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所以这些孤独的人便将生活的激情投入了寻找信心、名声、地位甚至是自我实现的行动中,可以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热爱生活的心态;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享受取得科研成果的喜悦;将全部精力投入事业,赚好多钱。
这些都是正确合理的排解方式,也是我们适应社会、接受现实的自我调节,但还有些人却在孤独的路上迷失了方向,走进了错误的岔道,也因此饱尝现实的苦楚。
犯了错固然要受到惩戒和教育,但透过这个事件中我们看见的并不只是三个触犯道德和违反法律的无知大学生,更多的是疑惑他们为什么要冒着触犯法律和道德的风险贪图一时之快。
我不清楚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但结合之前看见的两性调查显示有许多将近三十岁的硕士毕业生,至今没有过恋爱经历,又想起身边不少为了未来努力付出、扛起生活压力的同学,脑中不禁冒出了这个想法: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生活的压力是否让我们的青春失去了某种浪漫的色彩?
这个想法显然是我一己之见,多少欠缺着周全的考虑,毕竟我也只是个在青春中摸爬滚打的局中人罢了,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想法的对错只好留给以后的自己琢磨了。
我是凌乱,一个写作的初学者,一个脑海中总是充满各种思绪的人。
感谢每位朋友的鼓励和支持。
欢迎交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