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忙于职称评定前的准备工作,难得今晚清闲。翻开桌前的鲁迅作品《鲁迅全集》,继续阅读散文诗《求乞者》。
这篇作品主要写我沿着环境恶劣的高墙下走,遇到两个不同的乞者,我对他们布施态度的故事。
文中始终反复强调:“四面都是灰土”,结尾更是强调了“灰土,灰土……灰土”。路人各自只顾“各自走路”。这样萧瑟、冷漠、暗淡的环境,就是当时社会世态的一种真实写照。
作品具体刻画了两个孩子向“我”求乞时的情景。作者写到,他们都身穿夹衣,“也不见得悲戚”,所不同的是一个“拦着磕头,追着呼号”,另一个则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两个孩子的求乞方式的不同,在作品中是作为人生态度的艺术象征来描写的。
作者将当时社会冷漠和人心的麻木、自顾匆匆的形态细致刻画出来,同时在反省人生。“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发声用怎样声调了装哑,用怎样手势?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僧恶。/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
文章的直接表露心声,作者“不布施”,“无布施,不是对劳苦大众的冷漠,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的流露。求乞无路,得到“虚无”。这正是作者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分野之后,在“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情况下,渴望战斗,但又寻找不到战友的苦闷孤独心情的表现。
但他决计是要战斗的,如他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所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