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选材的原则】
范围广、内容精。知道一百个人而写一个人,知道一百件事而写一件事,才能写得透彻、写得深刻。同时,素材内容要匹配立意、真实可靠、角度独特。
【公文素材的5种类型】
1. 观点类素材
通常用于指导工作推进的思想、理念、宗旨、目标,或者领导讲话、经验类、调研类材料的破题句、总结句和金句。这类素材来源于对自己思维火花的捕捉和对他人思维宝藏的收集。
【案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这些都是十九大报告中的观点素材。
2. 事实类素材
是支撑观点的具体工作和举措。这类素材来源于你所做的工作,需要你每天对单位的工作、行业的工作进行积累总结,论证观点时会用到。
【案例】“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这句话是十九大报告中用来论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布局展开的事实类素材。
3. 数据类素材
前面已经提过,让公文“实”起来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内容数字化表达。因此,你要对数据类的素材极其敏感,见到了就搜集起来,通常我们感到写得不实,就是缺少数据类素材的支撑。
4. 细节类素材
写小说通常都有细节描写,那么,公文的细节是什么?就是一项工作或者一个事实的侧面反映和具体描述。
【案例】比如,你在调研过程中,一个贫困户母亲的一句话,就可能成为扶贫总结里画龙点睛的一笔。再比如,在领导提要求的讲话材料里,适当加入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情,就会让讲话更灵动更丰满。
细节类素材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工作,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一句话。总之,细节类素材,要与论述,或提要求的公文语言有所区别。
5. 做法类素材
这类素材是公文里运用比较多的素材类型。指导工作、提出要求通常都以这类素材为载体。做法类素材一般都是带观点的祈使句,或者以“要”字为统领的句子。
【案例】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段话里,以“深化”“促进”引领的短句,都是做法类素材。
【搜集素材的3个方式】
1. 拾取
这种方式用得最多,就像在海边捡贝壳,丰富多彩的实际工作就是你面前的沙滩。多读、多看、多听、多问,才把捡到好贝壳。
多读:到一个地方去调研,就要重点读相关的资料、汇报的材料;平时各业务部门有什么重要的材料,也要来读读,把能用到的地方摘录出来,上级发的文件、指示更是要精读细读。观点类素材、做法类素材,一般都是读出来的。
多看:到工作现场,看看建设的成果、看看工作的流程,看看人员的精神状态,看看演示的细节等等。一般事实类素材,都是看出来的。
多听:要特别注意别人说过的话。读到的和看到的,都会经过人为加工,但听到的往往都是真实情况和想法。多与知情人交流,或者听听其他人的讨论,抓取有价值的信息。
多问:问那些觉得有疑惑的东西,往往在材料里表达得更深刻。要深入到基层、车间、田头,准备好问题,去问那些处于一线的人、负责具体工作的人,往往细节类素材都是问或听来的。
2. 借鉴
在公文的选材上,其实每个人掌握和积累的材料都是有限的。但是选材广泛的原则,又要求我们最大化自己的素材库存,这时就需要借鉴。一般借鉴观点、内容和方法。
借鉴观点,不是抄别人的观点,而是拓展或创新。
【案例】曾在一个公交车站看到三个词:杂念、杂质、杂音,受到启发。
写到军队理想信念建设的材料时,围绕这三个词列出了标题:绝对忠诚,心无杂念;绝对纯洁,德无杂质;绝对可靠,言无杂音。标题既有深度,也毫无违和感。
借鉴内容,缺理论型内容,可以去网上下载学术文章借鉴;缺技术型内容,可以向技术部门的同事请教;缺事实类内容,可以向一线工作人员询问。
借鉴方法,是指借鉴其他公文的结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
【案例】“抓纪律建设必须要做到制度执行和制度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真正让规章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这句话里的核心观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是套用了邓小平讲话中关于改革开放的提法。
3. 自制
写公文时,我们还会遇到一种情况:我们掌握的素材很贫瘠、不丰富,甚至根本没有相关的事实或工作,还是要写出丰满的内容。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制素材。
请注意,自制不是欺骗,更不是胡编乱造,机关有很多工作都是触类旁通的。公文体现的政绩往往不是真正做了某项工作,而是做了一些类似的工作,但联想得到位。
这就是,自制素材的方法:找到规定内容——反观所做工作——进行合理联想。
【案例】你要上报一篇关于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材料。
你就要先想到上级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指示方针,比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等等。再联系单位关于人才队伍的选拔、配备等常规性工作,就可以写: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探索建立量化品德、实化官德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德的标准,纳入考评、选拔的各项环节,走开大范围选拔培养使用干部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