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成长是自我成长,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要想让孩子自律且有自驱力,就要让孩子走到台前,父母隐入幕后。父母过度干涉孩子是破坏孩子积极性和自控感的。
父母的不焦虑状态对孩子而言是最好的环境,而不焦虑这种状态还不能伪装。自律的最高境界是自我驱动。
家长要停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与其把自己当做孩子的老板,倒不如试着成为孩子的顾问。
健康的孩子要有健康的大脑,持续不断的成绩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毒害。
我们要信任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更多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有时候,为人父母所能做的最有帮助的事,就是给孩子少些约束。
这本书就像一架战斗机向毁了孩子,并扼杀他们天赋的焦虑情绪,发起精确打击。
家长如果约束过紧,孩子的自信心、心理健康和能力就会遭受损害。
有些玩耍活动既没有评级,更没有奖励,但恰恰是这种“自驱动时光”,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必备经历。
严重或慢性的压力对发育中的大脑具有非常负面的影响,也是全球流行的与压力相关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基础。其次,过低的控制感是人类所能经历的最有压力感的事情之一,会进一步引发与压力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降低孩子学习水平和表现水平。再次,所有健康的自我激励都根植于控制感、胜任感或自主感。最后,培养健康的控制感会带来积极结果,包括身心健康、自驱力、学业成就等。
当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到压力时,他们的杏仁核(这是大脑里古已有之的威胁探测器) 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能让其仔细思考的前额皮质,这是对威胁的本能反应。
慢性压力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更敏感,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就会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
所以当低龄人群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会容易感到持续焦虑,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或发展为习惯靠化学制品、互联网或电子游戏来暂时逃避压力。
控制感对大脑有强大影响力,可以有效增强前额皮质的功能性,还能降低压力水平,并能主动塑造大脑,保护它免受压力的负面影响。缺少控制感就会有压力。好的控制感引发好的改变。
研究表明,孩子在一个领域内没有控制感,只要在另一个领域中能有控制感,他们就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所以孩子在家很自由,就能更好地专注于比较严苛的校内环境。然而,有些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比如在学校、在家。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愈发缺失,比如给照片美颜,放到社交媒体上,等着别人来评价,在这些环节里存在控制感吗?其实一点控制感都没有,会让孩子迷失真实的自我。
电子产品使休息与活动的失衡变得严重,因为电子产品的设计本意就是让人上瘾。电脑和手机让年轻人睡得更少,就更难在行动上表现出色。增加睡眠和我们称之为“彻底停工期”的休息时长,能够激活大脑内很重要的默认模式网络系统让大脑得到休息,从过度的刺激和疲劳中恢复过来。
婴儿的主要情感需求是温和与回应。 父母要努力不去传播自己的焦虑。
人的动机是由胜任感或自主感发展而来的,自主感的重要性部分要归于一个普遍原则:你不该逼着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件事。自主感有助于领导力的提升。
有人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但是起跑线是服务于赛道的,而人的生命历程是赛道吗?
自己说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动进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爬起来的动力,因为是你想要,而不是被迫的这样或那样。
不是孩子过上了你想让他过的生活,而是你帮孩子过上他自己想过的生活。
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自己说了算的机会。
一个人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他就会以自己决定的形式来毁掉自己的生活,因为这最起码能证明我的生活还在我的掌控之中,这就是听话、懂事、起跑线对今天的孩子所起到的负面影响。
本书作者之一是享誉全美的临床神经心理学家,从脑发育的角度来研究孩子,而另一位作者选择了艺术和行为科学作为手段。
我们要教导孩子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这才是他们拥有取得成功的决断力,同时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激发他们的内动力。
就算孩子有压力也未必流露出来,但是他们本来就费劲搞定自己烦心事的时候,来自父母的唠叨,进一步逼着孩子去对抗家长,这里有个诀窍,那就是要赋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和尊重,让他们自己把困难搞定,要尽可能的多和孩子说“你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