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把这两个词划等号,在我看来,抱怨就等于围观,因为抱怨的夸夸其谈于事无补,多少有点围观的意味;围观的目瞪口呆也于事无补,甚至有可能被冠上麻木不仁还不如抱怨好歹有个反应的帽子。但无论是否相等,似乎都没有什么意义,毕竟都不是什么好事。在这里不去讨论它们两个是否相等,在哪些方面会相等,我想从它们各自的本身来谈一下,就我的想法分别叙述一下,也许看完之后是否相等,在哪些方面相等自然会明了。
所谓抱怨,我的理解是“动口而不动手”。只是嘴上功夫,没有切入到实际的要害,有点像人与亦云的感觉,说这个不行,说那个不行,但自己又从来不会去想哪个应该行。其实,多数的动口是站在某种立场的,比如说因为某件事影响到了自己,即使这件事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好的,他也会发表一些自认为代表了多数人的抱怨的言论。他的抱怨总会得到一些人的相应,因为每件事情都不可能完美,都会伤到某些人的利益,他们总会某种程度上的抱团,如果再有意见领袖的参与,那多少有点第三人效应了。最先发出抱怨的人往往会认为自己代表了大多数,但实际上呢,谁又知道呢?那些沉默的众人,那些不用手投票的大多数他们的立场总是摇摆不定的,也总是被牵着鼻子的。
所谓围观,我的观点是“目瞪而口呆”。眼睛纵然再看,也有可能是炯炯有神的看,但天知道看的东西会不会经过大脑的,会不会有所输出呢?口呆,我们从字面也就明白了,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有时候,我会觉得,围观者即为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从来不用嘴发出声响,更不会用手投票,他们只是在看,在被别人的动作吸引着看。一旦看准,或者说被影响、被说服,他们将会马上用脚去站队,用脚去支持自己所认定的人,而这个人无关乎好坏,只关乎对自己怎样。
对于抱怨,我想可以这样子说:如果仅仅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某件事情的话,那就要看到利弊两个方面;如果只是站在自己被影响的角度的话,所得出的观点就未免偏颇;如果设身处地的站在这件事的角度来看的话,他们都是怀着一颗很想做好很想有所奉献的心的;所以,给一些宽容,给一些改变的建设性的意见,再给一些改变的时间,远比独身一处去抱怨要好的多。
对于围观,我想没的什么好说的,鲁迅先生文章中一直都是对围观一词赋予着极度贬低的含义的,所以我也不想为它辩解什么,只是希望围观之人能够在投票的时候,站在正确的位置上,站在最有利于人们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