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没过几天就6周岁啦。
最近的他让我有点恍惚,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感觉真的长大了。
我买回来一个书架,原意是想把家里的书都整理一下,腾出来更好的利用空间。
把好多他以前爱看的书都重新摆上书架。
结果他指着以前看过书的封面都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出来了,
更让我惊讶的是完全都是对的。
我问:"你什么时候认识这些字呀?"
儿子说:"我很早就知道了呀。"
于是当天晚上他特地又拿了几本让我给他再读一遍,很多故事片段他都已经熟记心里了。
在给他读的时候,他会问我:妈妈,这是什么字?那是什么字?
有时候会让他猜意思,不是一摸一样,但也能大概猜出个意思。
我想这就是小朋友的想象力吧,能和画面相结合。
这件事后,我忽然意识到,儿子可能正处在好奇探索的阶段,我的阅读能帮助他能更快的认识字。于是,每天晚上留点时间陪他阅读。
一次他在写拼音字母,有个字母r,小种子发芽rrr。
儿子问:这个字不是人口么?怎么读ru了呢?
我在旁边写了人口,
让他比较人和入的区别,
结果他在旁边直接写了出口。
有时候小孩子的观察比大人还仔细,不能忽略他们的感受。
前几天,订购了少年得到上线,有一堂“数学有意思”,是一位哲学家讲数学。
没有公式,没有表格,不刷题,不死记硬背定理公式。
作为数字成绩从小不好的我,很想知道那些年的数学到底是怎么有意思。
我试听了一堂课,觉得还挺好玩,想着给儿子也听听。毕竟,小男生以后在数理化上是要占绝对优势的呀。
于是,我对儿子说:“宝宝,妈妈给你听一个很好玩的东西。”
儿子问:“什么呀?”
我说:“你听了就知道啦,是数学。”
结果他一脸失望的说:“啊,是数学啊,我不要听。”
我又哄着说:“听听看嘛?”就开始放了。
音频一共8分钟不到,没放多久,他就喊着不要听了。
我马上关掉了音频,这次试听课以失败告终。
今天,小长假在家,于是我又准备让他听课,但是换了种方式。
我说:宝宝,现在妈妈要听一堂课啦,你自己玩会吧。
我听的津津有味,还不停的点头。
瞄了他一眼,他在自己翻书看。
不一会儿,听完了。我假装在总结“离散”,顿了三秒以后,
儿子马上接上来说:“抽象。”
原来我听的时候他也在偷听着呢。
原来正如尹建莉老师说:在培养和引导的过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即不着痕迹。不要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所有准备和努力都是为了让他去学习,一旦孩子发现了你的“真实目的”,学习本身立刻就会演变为任务和压力,从而引起他心理上的拒绝和排斥。
很喜欢透过这些细节,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然有时候也会避免不了的炸毛。但是父母一定是孩子的起跑线,在教育路上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耐心耐心再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