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从来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是什么让一个崩溃的受害者母亲不惜借用舆论的力量也要把当事人给逼出来,却也令人深思。
江歌案发生已过1年,1年前的11月3日。在日本东京留学的青岛女大学生江歌,在自己的公寓门口,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砍了十几刀,失血过多最终不治身亡,而当时刘鑫正在公寓内。
案发后,刘鑫一直没有见江歌的母亲,也没有去葬礼送江歌最后一程,也不回江歌母亲的电话,处于一种逃避的状态。
刘家父母得知江歌遇害不过自己女儿没事时,带走了刘鑫,从那以后,江歌母亲多次试图与刘家沟通未果,刘家甚至拉黑了江歌母亲的电话。
而江歌母亲在愤怒和悲伤中,在极想为女儿做些什么和急切想要知道真相的意愿中,将刘鑫推向了网友们的面前。
刘鑫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干扰,每天每隔几分钟就会收到骚扰短信,她对造成这个局面的江歌妈妈表示“再这样,要停止协助警察”。
江歌遇害后,她的母亲和室友,本来应该是相互扶持一起面对的两个人,却站在了对立面,互相伤害。
局面专访该案件,促成刘鑫和江歌母亲迟到了300天的见面,在微博曝出25条视频,将这一案件拉回公众视线。
看完了局面做的整个专访,很让人难受。微博仍到处充斥着网友们“让刘鑫去死”“为什么刘鑫要活着”的各种非理性气话,刘鑫依然备受谩骂。
面对采访,刘鑫说她都道过歉了,为什么还要遭受那么多痛苦,可能比杀人犯家遭受的痛苦还多。
因为道过歉就可以了,请不要再追问了。
因为道过歉了,所以我的前男友杀了你女儿与我无关了。
因为道过歉了,所以我应该好好过自己的生活了。
不是这样的。
因为她不是在案件发生后第一时间道歉,不是第一时间向江歌的母亲说明事情的真相。
因为她是在逃避后被舆论逼出来道歉。性质在江歌母亲和网友们看来,是完全不同的。
我在想,如果刘鑫真的问心无愧的话,即使再怎么害怕,也会和江歌的妈妈一起悲伤。怎么会一直不见面呢?
也许刘鑫对江歌的死十分煎熬,对遭遇过那样的事件或是对她所背负的罪与孽感到十分痛苦,所以她很想逃,不想面对。但情况不允许她逃跑。
这个事件,假如剔除了刘鑫前男友来骚扰刘鑫这个因素,就不会发生。江歌还会活着。可是,属于江歌的生活,无论未来是好与坏,现在全部断送了。
所以,刘鑫从来不是这个案件的配角,她是这个案件的主角。主角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可她没有,她躲在家里,她300天不当面主动和江歌妈妈解释,这种做法对江歌妈妈来说是多么残忍和痛心。
所以,很多人会认为她对生命不重视,希望她能够得到教训,甚至因为愤怒,站在了网络暴力的阵线。
我们很难真正体会,一个单亲妈妈正在如何承受自己曾经无话不谈的心爱的女儿被人杀害时的痛,她的生活重心完全坍塌,她走不出来也不想走出来,她只能用愤怒和悲伤来支撑自己活着。
她怒,那个毁了自己女儿的杀人犯。
她怒,那个她女儿保护的闺蜜不向她好好说明原因。
所以她用她所能想到的方式去为她女儿做一些事,比如请求判杀人犯死刑,让舆论教育刘鑫。
人心向善,只是,任何人都无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当面对悲剧,我们很难做到冷静地看待,冷静地处理,特别是面对善良不得善终时,面对珍贵的生命被辜负被无视时。
于是我们怒喊人性,呐喊让没良心的人出来,很想让杀人犯和刘鑫认识到生命的沉重,很想做到知道伤害形成后如何帮忙解开彼此心结,很想帮江歌妈妈找到出来的路,可是,不是以暴力的网络语言,不是这种方式。
我们一方面在教育刘鑫要记住生命的重量,一方面却在让她去死,我们的愤怒让我们不知不觉也忽略了生命的重量。
愤怒让理所应当的事情变得难以做到,愤怒让人不知不觉走上了错误的路,阻止不了自己那颗想要通过诅咒和张牙舞爪的谩骂来谴责刘鑫的义心。
暴力语言正在不知不觉降低我们对生命的重视,而我们也随时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对象,也随时有可能成为攻击他人的助力。
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刘鑫消失,而是让江歌安息,让江歌妈妈有意愿找到走出来的路。
在12月11日开庭之前,不要做扩大双方矛盾的推手,暴力语言希望不要越演越烈,再用短信用微博咒她死也无济于事,以非暴力的言语去感化刘鑫,让她在开庭后说出实情,去江歌妈妈的微博下支持,去签名,去帮助申请法律援助。可以的话,让声音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毕竟,真正大快人心的从来不是通过置人死地的口水战,而是法律使坏人终得最合适的制裁。
毕竟,最终宣判者不在于网络世界成千上万的网友,而是在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