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阅读贝姬·肯尼迪的《看见孩子》,贝姬·肯尼迪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她呼吁家长要学会把孩子的外面行为与内心感爱区分开来,看见藏在问题行为背后的,是一个需求未被满足、迫切需要理解的孩子。
当我们懂得如何回应孩子内心的需求,改善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行为还有整个家庭的运转和彼此的感情。
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有一个想法,看见孩子,这个孩子不仅仅是指现实中的孩子,更指的是看到做为母亲的我内在的孩子。
看了那么多育儿书籍,感悟到我现在的行为模式很多都来源于在生命早期所习得的经验,这些固有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
若小时候我们被爱的方式对待,那么我们也就习得用爱的方式去回应;可小时候我们被压抑、压迫,那么我们自然也习得同样的方法去回应别人。但这一模式是潜藏着的、无意识的,而“看见”是令我们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的突破口。让我们一起学会“看见”自己,“看见”孩子,打破负循环,令破坏性的模式“到此为止”。书中提出: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一种思维的误区:“真相唯一”。
例如我们在与孩子沟通时,我们往往会说:“你错了,你理解偏了,你记混了,你的想法有问题。我来解释给你听,为什么我是对的,你听完就明白了。”这就是“真相唯一”模式,这样的模式只会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被看见、被听见,从而产生一种对方拒绝接受你的存在或价值的感觉。
贝姬博士告诉我们同时接纳多种真相的能力是维系健康人际关系的关键,也就是“真相不唯一”。允许每个人都有其各自解读的真相,理解因各自不同的经历而产生的不同。
这并不代表我们赞同或认同对方,而是意味着我们愿意暂时把自己的经历放在一边,怀揣着理解的目标与他们相处,我们就会认同对于纷繁的世事,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只有不一样的体会和视角。
若我们认定“真相唯一”,那么你就会对别人的想法妄加评判,因为你觉得对方攻击了你眼里的真相,于是开始捍卫自己想法的存在和价值。
若我们启用“真相不唯一”,那么我们会为了想要了解对方而乐于接受,当我们带着开放的胸襟去走近他人,对方感觉到自己被看见了、被听见了,自然而然地卸下防备。
贝姬博士运用“真相不唯一”的互动模式来育儿,告诉我们:
对于孩子
1.我们可以不让孩子看电视,但同时接受孩子为此而不快;
2.会因孩子撒谎而生气,又会去探究孩子不敢讲真话的原因;
3.认为孩子的焦虑是不理性的,又能对孩子的需求产生共情。
对于父母
1.既会对孩子大喊大叫,也会成为一个爱孩子的妈妈;
2.既能把事情搞砸,又能去积极修复;
3.可以后悔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又能在日后做得更好。
贝姬博士的“真相不唯一”理念深深治愈了我,我就是那种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后,又深深自责内疚的母亲,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失败的妈妈,我无数次地深陷这种情绪之中。
但今天看到了贝姬博士说:不!你可以大喊大叫,你可以犯错,同时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好妈妈,你可以去积极修复,可以在日后做得更好。
天啊,原来,我是可以被原谅的,贝姬博士文字让我看见了我自己,我重复着贝姬博士的言语,默默地拥抱着那个犯错而不安的内在小孩。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没有看见自己,又怎么会看见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接纳自己的情绪,又怎么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放下“唯一的真相”,看见在生活中的大多数领域那些相互矛盾的现实,我们要学会尊重一切现实。我们做某件事或许有合理的理由,但与此同时,也会有合理的情绪反应。两都都是真相!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