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孟子,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又想起了前不久读过的一篇文章,叫《扬州十日记》,作者是一个叫王秀楚的秀才,大约写的是顺治年间,多铎带领的清兵,围攻扬州城,遭到史可法的抵抗,七日后,城破屠城十日的事。其间作者的遭遇,不忍耳闻,惨相的描述,字字带血。陈秀楚弟兄一家八口,十日后仅存三人。据载,此次屠城,死难者达80万众。死亡人数远超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
由此再发联想,早些年间,有位湖州的朋友,看到我写的一篇文字,文中有“康乾盛世”这样的字眼,大为不满,我还不知缘由,直到2017年一家人到苏杭旅游前,我做功课时,读到洪升的《长生殿》,以及生平介绍时,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顺治年间,清军在攻占江南的时候犯下的滔天罪行,当真是罄竹难书,被屠城的不是个例,江南多地,伏尸满地,血流成渠。这些事,外乡人可能不太留意,但是当地人,稍微有些学识的,不可能不知道。
顺治过后,便是康熙。清朝进入鼎盛时期,有清一代,康熙是最有作为的皇帝,也是当今清宫剧的主角,被二月河和陈道明神化为明君圣主,自带光环,光芒四射。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把顺治帝造下的孽完全遮掩。总有一不小心留下的文字,在控诉那人间炼狱日子。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入关以前,之于明朝,算不算是外族?是外国?他们对明朝的洗劫,又算不算是侵略?
今天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中国在朝代更替中,从不缺少屠城的事例,也从不缺少在混战期间为一己私欲,鱼肉人民,作恶多端的军阀,这些人在史书上臭名昭著,但在现实中却不被广泛提及。难道仅仅因为这是人民内部矛盾?
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健忘的民族,如果没有特殊的符号,我们大概不会记住任何一段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正当其实时。近年来,美国的种种小动作,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那么,把一段历史转化为一个民族烙印,长久的住扎在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就更有必要了。
牢记历史,窃以为,不是选择性的牢记,但勿忘国耻,就要有针对性的牢记。
愿吾国,至此以后,山河无恙,岁月静好;
愿吾民,至此以后,饱食暖衣,荣辱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