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解读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这两周来一直在情诗和唯美诗词中讲李清照,讲千古李易安,讲到声声慢,我自以为已经到了情难自已,难以维系的地步,把自己的讲的感冒,讲的发烧,讲的彻夜难眠,本来我也以为到了声声慢,一定是有关李清照的最后一篇,可是昨夜彻夜难眠,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学者,去解读像李清照这样千古以来伟大的词人,不能只有感性的解读,还应有理性的思考,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所有今天再讲一首如梦令,借这首小词我们审视一下李清照为什么可以成长为朗朗清辉照古今的易安居士,词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关这首词有几个要交代的地方,第一如梦令的词牌是古代时候唐庄宗李存勗,也就是爱唱戏的李天下创作的,它原来的词牌名叫“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有一种说法是苏东坡,说李存勗的词中有“如梦如梦”,就把词牌名改为“如梦令”。东坡居士一改之后,这个词大方异彩,但是关于这个词成就最高的毫无疑问,还是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我们前面讲过她的昨夜雨急风骤,也是一篇很有名的,但是在那首词之前的最有名的就是这首常记溪亭日暮。

   第二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问题,有一派认为两首词创作于时间大致相当,都应创作于李清照婚后的时间,大致在李清照18岁到23岁之间;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首词作与她婚前,也就是她从老家来到汴京之时,大概是十六七岁,总之是她18岁嫁给赵明诚之前。甚至有些人认为这首词应该是她的处女作,所以在有些李清照的作品年表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它就列在十六岁,是李清照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篇词。

我个人比较同意后一种说法,也就是这首词作应该是李清照婚前所做,甚至是刚刚来到汴京不久所做,这样一来导致我不能同意我的师爷,也就是著名国学大师,凭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一个人编撰了《全宋词》的一代词宗唐圭璋先生的观点,他认为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的“常”字,可能是被讹误写错了,唐老引宋人陈景沂《全芳备祖》所记载的这首词,因为在这里就写为孟尝君的尝,这个“尝”是曾经的意思。唐老认为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日所做,所以应当为曾经的意思,“尝记溪亭日暮”就是曾经在溪边游玩到日色已晚,姐妹们沉醉在优美的景色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唐老认为写为经常的“常”一定是讹误所致。

   但是我个人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要是写于李清照婚后的生活,偶然想起少女时和伙伴们一起,那确实可以写作“尝记”也就是曾经,但是如果是这首词写于她十六七岁,也就是她刚刚从明水老家来到汴京的时候,这时候虽然京城的一切确实带来新奇的感受,可是天性自由的李清照,却常常想起在明水老家时和女伴们一起玩乐,也无不可。而且我觉得这样更能反映出李清照当时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来到京城之中,虽然眼见着繁华无数,可是我们知道李清照,她的性格,她的本质,却是繁华落尽见真存,清照天然万古稀。身处繁华的都市,她却能常常想起在老家,在溪边厅中玩耍到日色一幕,和女伴们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之中,竟然忘记了回家的路,尽兴之后,大家趁着夜色赶紧调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女伴们大家叽叽喳喳的叫声,划船声,争渡声,惊起了一滩明鹭。真是多么纯洁无邪的一副画面啊,一图天然万古稀。


    怎么体会这种天然万古稀的画面呢,还是兴于诗成于乐,一言不合来唱歌吧,我前面在吟诵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时候,有些朋友跟我说,这不像吟诵的调子么,很像现代的流行歌。确实如此,原来的如梦令吟诵是这样子的,而我个人认为呢,它不能完全表现词中的意境,而用了汉乐府相和歌的曲调进行演奏,而相和歌词和现代音乐是非常相近的,尤其是长歌之调,那么这首如梦令的吟诵应该是这样的。而我个人认为用相和歌的长歌调表现,更能体会这首词的意境。

   当然悄悄的改编一下,不要让我的老师知道,不然不知道他会怎么说我。当年老师教我们吟诵的时候可是一板一眼,非常严格的。不过我想就算是老师知道他也会鼓励我创新的。就像李清照,你看,她的创作也好,她的生活也好,即是充满创新的精神,因为她有独立之精神,所以她的生命是自由之成长。


   从这首小令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可以看的出来,你看十三四的李清照和女伴们一直玩到日色已暮,玩到兴尽方归,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呢?一是因为天色已晚,二是因为沉醉不知归路啊。就是说她们不光是在外面玩,还在外面喝了酒,十三四岁就在外面疯玩,而且喝到沉醉不知归路。而事实上我们知道李清照一生好酒,而且酒量还不小,还喜欢玩各种赌博游戏,比如说打马,双陆,而且逢玩必赢,从来没怎么输过。所以前些年我的好朋友杨雨老师在百家讲坛解读李清照的时候,说她好酒,好赌,还引起选入轩然大波,其实这种好酒好赌只是表面现象,这个背后的真正含义是这个少女自由健康的成长。要知道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李格非是著名的苏门后四学士,向来以治学严谨出名,而且北宋以来,随着理学的影响,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束缚也越来越严重,女子无才便是德,渐成共识,我们在讲声声慢的时候也提到,晚年在江湖飘零的李清照,除了从身边的几幅金石文字和赵明诚留下的《金石录》,借此来解脱对往事的怀念,除此之外,身边别无亲人,生活凄清凄苦百无聊赖。她晚年看到朋友的十岁小孙女聪明伶俐,就想将一生的才学都教给这个小女孩,但是这个姓孙的十岁小女孩却说,才藻非女子事也。直接了当的就拒绝了那么伟大的李清照,后来陆游为这个孙姓女子写墓志的时候,居然还认为这样的话说的好,以陆游这样的热血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可见在当时的环境下,能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李清照,那是宋代文学史上多么难得的奇迹啊,我想这就是我最后一讲要讲李清照如梦令的关键的地方,我们要去思考一下,是什么造就了后来那个光照千秋的李清照。

   首先,家庭教育家庭成长环境,以及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非常重要,李清照能够养成独立之精神,能够在少年时代就自由的成长,这和她父母的教育一定是息息相关的,和她的家庭成长环境一定是紧密关联的,李格非自不待言,连宋史记载李清照的母亲也说她善文事,也就是知书达理,而且腹有诗书。李格非虽然向来以禁言著称,但对女儿的教育上却非常有格局有眼光,李清照搬到汴京之后,李格非知道女儿的兴趣和创作欲望,甚至主动拿当时著名文士的诗文名作给女儿看,让她模仿学习,甚至鼓励她唱贺,有一次,李格非拿了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张文潜的《读中兴颂碑》,拿给女儿看,在父亲的鼓励下,十六七岁的李清照立刻做了两首,《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在接下来的诗友聚会当中,李格非主动拿出女儿的和诗,给张耒和晁补之看,张耒和晁补之虽然诗名早著,但是一见之下却惊为天人,晁补之甚至和李清照结为忘年之交。所以回头来看张耒的原作和李清照的两首和诗,就知道李清照为什么能成就后来的易安居士了,张耒的《读中兴颂碑》是写的湖南祁阳当地有著名的中兴颂碑,是讲的唐代安史之乱之后,郭子仪等名将平定叛乱,迎来大唐中兴的局面,所以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开篇说:

玉环妖血无人扫,渔阳马厌长安草。

潼关战骨高于山,万里君王蜀中老。

金戈铁马从西来,郭公凛凛英雄才。

举旗为风偃为雨,洒扫九庙无尘埃。


   这开篇就是讲的中兴名臣的功绩。而李清照的贺诗却说: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

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

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

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

   怪不得众人惊奇,张耒从歌颂入手,十六七岁的李清照却能从反思和批判入手。大唐固然有中兴,但是安史之乱的根由和原因到底在哪儿呢?十六七的李清照就有这样的思想和眼光,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在写《夏日绝句》的时候,写到项羽,杜牧只是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李清照却能远超其上,说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格局眼光与境界,尤其是内在的价值与价值高下立判。所以在父亲的引导与呵护下,有一个健康的、良性的、自由的成长环境,一路走来的李清照才能保有生命里健康、自然的天性,加之又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良性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尤其是在婚后,这种交流和碰撞一直在延续,只不过碰撞的对象从父亲,亦师亦友的晁补之张耒等人,换成了她心爱的丈夫,有宋一代最伟大的金石学家赵明诚,所以李清照成长为最有独立精神,最有自由思想的一代女词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仅就词的创作而言,李清照写过著名的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这在词史、词论上实为一大里程碑也。所以这样的李清照我们就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一方面寄以相思情深,深情拳拳;另一方面又拥有独立的人格,思想深刻。即是是面对她的丈夫,她深爱的赵明诚,在赵明诚擅离职守临阵脱逃之后,她虽然依然爱着他,可是就像面对那个只知道南逃的朝廷一样,拥有独立之精神的李清照,毅然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批判。


   我们都知道李清照的晚年非常凄苦,晚景非常悲凉,国破家亡,夫死物散,为了赵明诚临终保护文物的嘱托,整整二十七年,带着那些文物西藏东躲,流离失所,不仅被人偷,被人抢,被人骗,还被世人冷眼嘲讽,甚至还被狼子野心的骗婚,骗婚之后,谋财不成,甚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在那样的时代里,大概也只有李清照不甘命运的这样安排,奋起反抗,将张汝舟告入狱中,但这在宋代绝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而且根据宋律,李清照以妻告夫,也被沦陷狱中,虽然经朋友营救,李清照没过多久就摆脱了牢狱之灾,可就是就当是人的记载来看,世人对她都是冷艳的讽刺,嘲讽,嘲笑与挖苦。在人生如此逼仄的困境里,李清照百般无奈走投无路不得不向世人求助的时候,后人发现一个非常惊奇的事实,就是她宁肯向赵明诚的远亲求助,也不肯向自己表姐求助,而她的这位表姐那不是一般的炽手可热,简直可以说是在当时权倾天下,她的这位表姐就是她二舅家的女儿,后来嫁给了权相秦桧,至今还在西湖边和秦桧一起跪在岳飞庙里的王氏,当时奸相秦桧权倾朝野,而王氏族人莫不鸡犬升天,而李清照再苦再难都绝不肯向这样的奸相夫妻发出一声求助。所以我常想这样伟大的易安居士,她人格的魅力,她独立的精神,与她朗朗清辉照古今,是何其的相配啊,大概父亲李格非给女儿起这样的名字,也有深刻的寄语和期望吧。


   我又常想,在赵明诚死后,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困境里,是什么支撑李清照支撑了二十七年,历经劫难,受尽白眼,晚景如此凄凉的时候,还能以一篇赤子之心,一种别样的热情关心国事,关心天下兴亡,这是何等的胸襟和魄力啊。同为晚景凄凉,但才女李清照和才女谢道韫以及才女张爱玲的晚景,本质上并不一样。谢道韫婚姻本来不幸,晚年独自抚养孙儿,闭门谢客,两耳不闻天下之事。而张爱玲辟居异乡,更仿佛是从世间消失了一样,不言不语,不吭不响,独自在一间小屋告别了这个冷漠的世界,过了很多天之后,人们才在她洛杉矶寓所的地上,发现她早已冰凉的尸体。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和先前谢道韫,和后来的张爱玲,从所能拥有的,所能经受的,命运的坎坷,灵魂的悲伤的角度看,都比不上李清照,李清照有着世人难以想象的哀伤,可是却没有哀莫大于心死,成为一具行尸走肉,她一直到她孤寂无助的晚年,她灵魂的深处,依然向陈寅恪先生说的那样,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才是李清照,即是苦难的命运,让她如漫漫寒夜里的古月,那也要朗朗清辉照古今,这才是伟大的李易安,即是要归去,也要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214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07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543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2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24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07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13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5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41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25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18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85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3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40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64评论 1 261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67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6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