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了很长时间,考虑了很久,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
写给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也写给我自己。
近日,身边有不少朋友在安利给我一部韩国的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
看了电影简介之后,我没有立即去看,因为这种题材的电影太容易致郁了,曾经一部《熔炉》和《素媛》让我许久都没有缓过来。
但是,我还是去看了这部电影。
据韩国媒体报道,该影片上映后在韩国的影评分为了两极,女性对影片都是高分赞赏,而男性多是打了很低的分,甚至很多男性评论该影片是在“辱骂男性”。
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对“辱骂男性”影评的回应:
“这部影片就是在辱骂男性”
“怎么辱骂的”
“它把男性说过的话真实地复述了一遍”
呵。
在我看完电影没多久之后,我又在网上看到了“春蕾计划”诈捐的新闻。
这个新闻其实是不同于其他曾经被曝光出来的诈捐丑闻,我们所常见的慈善组织的诈捐新闻基本上是民众捐献的钱被挪为己用,没有被用在援助渠道上。
但是“春蕾计划”的诈捐的资金不能说是没有被用在援助上,而是援助的对象不是该慈善组织设立的目标群体:女孩子们。
我在网络上看了很多相关的新闻,看到了很多人的分析和争论。
坦白说,从金智英到春蕾计划,从韩国到中国,我仿佛看到了无数或哭泣或无神的女孩子的脸庞,又好像什么都看不见。
01 智英啊,去到处胡闹吧
这部《82年生的金智英》,让我在看的时候,在看完之后,甚至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都在犯疼。
智英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父亲是典型的重男轻女的人,虽然智英的母亲爱智英,尽力想让自己的女儿智英摆脱这样的命运,可是太难了。
智英结婚之后,因为婆婆一直催她生孩子,对智英很好的丈夫也在用温柔的力量说服智英去生孩子。
本来很优秀的智英只能离开了工作,开始了在家做家务带孩子的日子。
而智英的精神就在这样成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身份后,自己逐渐被漠视的生活里,开始一点点地崩塌。
对于智英来说,最累的不是每天在家辛苦地做家务,而是自己正在被一点点地消耗和遗忘。
智英,好像无法再去做自己了。
婆婆把给智英安排各种家务活作为理所当然,儿子主动帮忙做一些家务,都要暗讽一句智英。
智英带着孩子出门喝杯咖啡都要被别人在背后说说点点。
就连智英被恶意的尾随差点受伤害的时候,还要受到父亲无端的指责。
可是智英又为什么要遭受这些呢?
很多人和智英一样,都以为自己越过面前这面墙之后就能找到出口了,但是却发现,越过一面墙之后还有很多墙,而我们身边的人都在让这些墙越来越多,越来越高。
直到智英们被高墙挡住再也找不到出口,直到智英们疲惫地自己主动停下脚步,直到智英们心甘情愿地留在墙下的黑暗里。
虽然影片的最后智英的丈夫意识到了问题,虽然身边的人也开始关心智英,可是,最初的智英,母亲所心疼的希望能到处胡闹的智英终究没有活下来。
韩国拍出的这部电影,就像是一部艺术化的纪录片。
因为像是真实的纪录片,所以韩国的女生们感同身受,很多男性却骂骂咧咧。
又因为具有艺术性,所以影片的智英有一个对她很好的丈夫,有一个真心爱她希望她好的母亲,也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尾走向。
环顾我们四周真实的生活,又有多少智英们等不来这一点艺术性。
我多么希望,智英们能像影片中母亲说的那样,去到处胡闹吧,别乖乖呆在别人给你安排好的套路里,做自己想做的事,去闹,去到处胡闹,去成为你自己吧。
02 当春蕾不再只为春蕾,希望还在吗?
(图源网络)
迄今为止,“春蕾计划”相关事件尚没有引起整个社会广泛的热议。
虽然最初被曝光出疑似诈捐的事件,但是因为捐款的用途仍是用来帮助有困难的人,并没有被恶意使用,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对春蕾计划这个事情抓住不放。
我为什么今天要在智英后写下“春蕾计划”的事情?
试想一下,如果“春蕾计划”可以给智英的家庭带去一份帮助,如果我有能力的话,我希望小时候的智英可以自由求学,长大后可以自由地选择出路。
我信任“春蕾计划”建立的初衷和宗旨,我相信他们可以帮助到最容易受到忽视的女孩子们,可以让她们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不用因为经济的原因被父母单方面切断上学受教育的渠道。
我希望通过“春蕾计划”可以让很多被家庭和环境漠视的智英们,可以不用成为哥哥或弟弟的牺牲品,不用为了他们放弃自己本该也可以很美好的人生。
我希望她们在善意的帮助下有能力去自由地选择想过的生活。
所以我以及社会上很多出于此目的的爱心捐助者,希望远方的“春蕾们”和“智英们”能够得到这些支持。
但是,当“春蕾计划”这些善款资金并没有用到女孩子身上的时候,善款的捐赠者们不该愤怒吗?
人民日报评论说:困难面前不分性别。
是的,支撑这个社会长存的善意本身从来没有特意指明过要偏袒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
但是“春蕾计划”这个慈善组织的设立宗旨,包括对社会公开接受捐赠的信息都已经明确表明,这份善意是传递给需要帮助的女孩子们的。
那这些没有被用在女孩子身上的捐款和帮助,是不是占用了一些本该得到帮助的女孩子们的资源?
如果一个贫困的家庭有好几个孩子,孩子们都需要帮助,但善款只能让一个孩子继续上学,拿着“春蕾计划”慈善捐款的人要给女孩子,但是父母要给男孩子用,该怎么办?
对于重男轻女的家庭来说,让男孩子继续上学再正常不过了。因为在这些家庭里,男孩子向来都是资源的优先享用者。
可是本来可以得到帮助的女孩子,该怎么办呢?
就像智英的妈妈,因为自己正在经历这样的命运,所以极力想为女儿智英争取摆脱这样命运的机会。
我们也是啊,我们希望因为家庭或环境的原因被轻视的女孩子们拥有一份原本就应该和男孩子们一样的机会啊。
给大家附上@写不出稿苏见祈写的关于“春蕾计划”事件的评论,他从另一个角度在提醒我们:“春蕾计划”没有资格替捐款人妥协善款的使用。
写在最后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在网上看到了不少这样的言论:
“一点点小事都要强调男性和女性,一定要挑起男女对立吗?”
“这种影片(《82年生的金智英》)就是为了激化社会上的男女矛盾的,男的不辛苦吗?只是做个家务带带孩子就要精神崩溃,还专门拍个电影...”
“慈善一定要分男女,还一定要给女生,这不是歧视男性吗?”
“这种新闻就是给无数营销号机会来制造矛盾点,让现在的女生更加不愿意结婚。”
......
唉。
上周我写过一篇文章:有些问题,问出来就是一种偏见,我在文中写道:“性别歧视的受难者是男女双方,但女性更甚。”
我想不仅仅是韩国,在亚洲地区,因为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女性往往是被下意识地定义为牺牲和奉献的角色,而且事实就是如此。
所以我们总能听到很多故事是关于女性的伟大牺牲,我们身边也不乏很多女性为家中的兄弟,为自己的丈夫、孩子做出各种牺牲和妥协的真实事例。
然后,在这样的文化中,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逐渐将此视为理所当然,视为本该就是如此。
可是,真的是本该如此吗?
鲁迅先生说过:“从来如此,便对吗?”
智英做家务带孩子被婆婆认为是理所应当,极力反对智英再去工作;
本该可以得到“春蕾计划”帮助却被占用机会的女孩子们,被改用善款用途的使用者们认为是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些被认为的理所应当,就是对的吗?
一个人,从出生在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开始,TA的意义应该是成为TA自己,世界记住的应该是这个人,仅仅是TA自己而已,而不是TA是谁的谁。
(图源网络)
对于女性来说,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成为谁的妈妈,谁的妻子。
且不论性别,我们社会去教育孩子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和她们拥有可以正确认知这个世界和自己的眼界,可以拥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力吗?
在拥有足够的见识眼界之后,可以选择成为父亲或母亲,这应该是一种教育和培养的结果自由,怎么能成为培养的一种目的呢?
我纠结许久写下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在于此,聚焦于女性的境况和弱势并不是激化男女矛盾,也绝不是挑起男女对立。
从世界上出现男性和女性开始,男女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也无法完全消除。
但是我们在漫长时光里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缓和矛盾的途径是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只有双方首先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才会付出理解,也才会试着去包容对方。
而正是因为目前仍有很多冲突和矛盾,正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上面临的困境依旧很多,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总会发生很多让人心痛的事情,所以我才要写下这篇文章。
难,就不去做了吗?
历史上很多的进步和发展,不正是无数个普通而微弱的“我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力量,迎难而上,去一点点推动的吗?
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曾是我在无数黑暗的日子里的支撑: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
所以,我希望这个社会可以给无数还在暗夜里的女孩子们带去小小的一束光,我希望被忽视的女孩子们都能听到我们的善意:
别怕,姐姐来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