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www.msedt.com/infoflow/details/1085
更多面试资源尽在:面试一点通msedt.com
对于刚接触容器的人来说,他们很容易被自己构建的 Docker 镜像体积吓到,我只需要一个几 MB 的可执行文件而已,为何镜像的体积会达到1 GB以上?本文将会介绍几个奇技淫巧来帮助你精简镜像,同时又不牺牲开发人员和运维人员的操作便利性。本系列文章将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多阶段构建(multi-stage builds),因为这是镜像精简之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会解释静态链接和动态链接的区别,它们对镜像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那些不好的影响。中间会穿插一部分对Alpine镜像的介绍。
第二部分将会针对不同的语言来选择适当的精简策略,其中主要讨论Go,同时也涉及到了Java,Node,Python,Ruby和Rust。这一部分也会详细介绍 Alpine 镜像的避坑指南。什么?你不知道Alpine镜像有哪些坑?我来告诉你。
第三部分将会探讨适用于大多数语言和框架的通用精简策略,例如使用常见的基础镜像、提取可执行文件和减小每一层的体积。同时还会介绍一些更加奇特或激进的工具,例如Bazel,Distroless,DockerSlim和UPX,虽然这些工具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能带来奇效,但大多情况下会起到反作用。
本文介绍第一部分。
1. 万恶之源
我敢打赌,每一个初次使用自己写好的代码构建 Docker 镜像的人都会被镜像的体积吓到,来看一个例子。
让我们搬出那个屡试不爽的hello worldC 程序:
/* hello.c */
int main () {
puts("Hello, world!");
return 0;
}
并通过下面的 Dockerfile 构建镜像:
FROM gcc
COPY hello.c .
RUN gcc -o hello hello.c
CMD ["./hello"]
然后你会发现构建成功的镜像体积远远超过了1 GB。。。因为该镜像包含了整个gcc镜像的内容。
如果使用Ubuntu镜像,安装 C 编译器,最后编译程序,你会得到一个大概300 MB大小的镜像,比上面的镜像小多了。但还是不够小,因为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还不到20 KB:
$ ls -l hello
-rwxr-xr-x 1 root root 16384 Nov 18 14:36 hello
类似地,Go 语言版本的hello world会得到相同的结果: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func main () {
fmt.Println("Hello, world!")
}
使用基础镜像golang构建的镜像大小是800 MB,而编译后的可执行文件只有2 MB大小:
$ ls -l hello
-rwxr-xr-x 1 root root 2008801 Jan 15 16:41 hello
还是不太理想,有没有办法大幅度减少镜像的体积呢?往下看。
为了更直观地对比不同镜像的大小,所有镜像都使用相同的镜像名,不同的标签。例如:hello:gcc,hello:ubuntu,hello:thisweirdtrick等等,这样就可以直接使用命令docker images hello列出所有镜像名为 hello 的镜像,不会被其他镜像所干扰。
2. 多阶段构建
要想大幅度减少镜像的体积,多阶段构建是必不可少的。多阶段构建的想法很简单:“我不想在最终的镜像中包含一堆 C 或 Go 编译器和整个编译工具链,我只要一个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
多阶段构建可以由多个FROM指令识别,每一个FROM语句表示一个新的构建阶段,阶段名称可以用AS参数指定,例如:
FROM gcc AS mybuildstage
COPY hello.c .
RUN gcc -o hello hello.c
FROM ubuntu
COPY --from=mybuildstage hello .
CMD ["./hello"]
本例使用基础镜像gcc来编译程序hello.c,然后启动一个新的构建阶段,它以ubuntu作为基础镜像,将可执行文件hello从上一阶段拷贝到最终的镜像中。最终的镜像大小是64 MB,比之前的1.1 GB减少了95%:
→ docker images minimage
REPOSITORY TAG ... SIZE
minimage hello-c.gcc ... 1.14GB
minimage hello-c.gcc.ubuntu ... 64.2MB
还能不能继续优化?当然能。在继续优化之前,先提醒一下:
在声明构建阶段时,可以不必使用关键词AS,最终阶段拷贝文件时可以直接使用序号表示之前的构建阶段(从零开始)。也就是说,下面两行是等效的:
COPY --from=mybuildstage hello .
COPY --from=0 hello .
如果Dockerfile内容不是很复杂,构建阶段也不是很多,可以直接使用序号表示构建阶段。一旦 Dockerfile 变复杂了,构建阶段增多了,最好还是通过关键词AS为每个阶段命名,这样也便于后期维护。
使用经典的基础镜像
我强烈建议在构建的第一阶段使用经典的基础镜像,这里经典的镜像指的是CentOS,Debian,Fedora和Ubuntu之类的镜像。你可能还听说过 Alpine 镜像,不要用它!至少暂时不要用,后面我会告诉你有哪些坑。
COPY --from使用绝对路径
从上一个构建阶段拷贝文件时,使用的路径是相对于上一阶段的根目录的。如果你使用golang镜像作为构建阶段的基础镜像,就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假设使用下面的 Dockerfile 来构建镜像:
FROM golang
COPY hello.go .
RUN go build hello.go
FROM ubuntu
COPY --from=0 hello .
CMD ["./hello"]
你会看到这样的报错:
COPY failed: stat /var/lib/docker/overlay2/1be...868/merged/hello: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这是因为COPY命令想要拷贝的是/hello,而golang镜像的WORKDIR是/go,所以可执行文件的真正路径是/go/hello。
当然你可以使用绝对路径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后面基础镜像改变了WORKDIR怎么办?你还得不断地修改绝对路径,所以这个方案还是不太优雅。最好的方法是在第一阶段指定WORKDIR,在第二阶段使用绝对路径拷贝文件,这样即使基础镜像修改了WORKDIR,也不会影响到镜像的构建。例如:
FROM golang
WORKDIR /src
COPY hello.go .
RUN go build hello.go
FROM ubuntu
COPY --from=0 /src/hello .
CMD ["./hello"]
最后的效果还是很惊人的,将镜像的体积直接从800 MB降低到了66 MB:
→ docker images minimage
REPOSITORY TAG ... SIZE
minimage hello-go.golang ... 805MB
minimage hello-go.golang.ubuntu-workdir ... 66.2MB
3. FROM scratch 的魔力
回到我们的hello world,C 语言版本的程序大小为16 kB,Go 语言版本的程序大小为2 MB,那么我们到底能不能将镜像缩减到这么小?能否构建一个只包含我需要的程序,没有任何多余文件的镜像?
答案是肯定的,你只需要将多阶段构建的第二阶段的基础镜像改为scratch就好了。scratch是一个虚拟镜像,不能被 pull,也不能运行,因为它表示空、nothing!这就意味着新镜像的构建是从零开始,不存在其他的镜像层。例如:
FROM golang
COPY hello.go .
RUN go build hello.go
FROM scratch
COPY --from=0 /go/hello .
CMD ["./hello"]
这一次构建的镜像大小正好就是2 MB,堪称完美!
然而,但是,使用scratch作为基础镜像时会带来很多的不便,且听我一一道来。
缺少 shell
scratch镜像的第一个不便是没有shell,这就意味着CMD/RUN语句中不能使用字符串,例如:
...
FROM scratch
COPY --from=0 /go/hello .
CMD ./hello
如果你使用构建好的镜像创建并运行容器,就会遇到下面的报错:
docker: Error response from daemon: OCI runtime create failed: container_linux.go:345: starting container process caused "exec: \"/bin/sh\": stat /bin/s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unknown.
从报错信息可以看出,镜像中并不包含/bin/sh,所以无法运行程序。这是因为当你在CMD/RUN语句中使用字符串作为参数时,这些参数会被放到/bin/sh中执行,也就是说,下面这两条语句是等效的:
CMD ./hello
CMD /bin/sh -c "./hello"
解决办法其实也很简单:使用 JSON 语法取代字符串语法。例如,将CMD ./hello替换为CMD ["./hello"],这样 Docker 就会直接运行程序,不会把它放到 shell 中运行。
缺少调试工具
scratch镜像不包含任何调试工具,ls、ps、ping这些统统没有,当然了,shell 也没有(上文提过了),你无法使用docker exec进入容器,也无法查看网络堆栈信息等等。
如果想查看容器中的文件,可以使用docker cp;如果想查看或调试网络堆栈,可以使用docker run --net container:,或者使用nsenter;为了更好地调试容器,Kubernetes 也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叫Ephemeral Containers,但现在还是 Alpha 特性。
虽然有这么多杂七杂八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调试容器,但它们会将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我们追求的是简单,越简单越好。
折中一下可以选择busybox或alpine镜像来替代scratch,虽然它们多了那么几 MB,但从整体来看,这只是牺牲了少量的空间来换取调试的便利性,还是很值得的。
缺少 libc
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使用scratch作为基础镜像时,Go 语言版本的hello world跑得很欢快,C 语言版本就不行了,或者换个更复杂的 Go 程序也是跑不起来的(例如用到了网络相关的工具包),你会遇到类似于下面的错误:
standard_init_linux.go:211: exec user process caused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从报错信息可以看出缺少文件,但没有告诉我们到底缺少哪些文件,其实这些文件就是程序运行所必需的动态库(dynamic library)。
那么,什么是动态库?为什么需要动态库?
所谓动态库、静态库,指的是程序编译的链接阶段,链接成可执行文件的方式。静态库指的是在链接阶段将汇编生成的目标文件.o 与引用到的库一起链接打包到可执行文件中,因此对应的链接方式称为静态链接(static linking)。而动态库在程序编译时并不会被连接到目标代码中,而是在程序运行是才被载入,因此对应的链接方式称为动态链接(dynamic linking)。
90 年代的程序大多使用的是静态链接,因为当时的程序大多数都运行在软盘或者盒式磁带上,而且当时根本不存在标准库。这样程序在运行时与函数库再无瓜葛,移植方便。但对于 Linux 这样的分时系统,会在在同一块硬盘上并发运行多个程序,这些程序基本上都会用到标准的 C 库,这时使用动态链接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使用动态链接时,可执行文件不包含标准库文件,只包含到这些库文件的索引。例如,某程序依赖于库文件libtrigonometry.so中的cos和sin函数,该程序运行时就会根据索引找到并加载libtrigonometry.so,然后程序就可以调用这个库文件中的函数。
使用动态链接的好处显而易见:
节省磁盘空间,不同的程序可以共享常见的库。
节省内存,共享的库只需从磁盘中加载到内存一次,然后在不同的程序之间共享。
更便于维护,库文件更新后,不需要重新编译使用该库的所有程序。
严格来说,动态库与共享库(shared libraries)相结合才能达到节省内存的功效。Linux 中动态库的扩展名是.so(shared object),而 Windows 中动态库的扩展名是.DLL(Dynamic-link library)。
回到最初的问题,默认情况下,C 程序使用的是动态链接,Go 程序也是。上面的hello world程序使用了标准库文件libc.so.6,所以只有镜像中包含该文件,程序才能正常运行。使用scratch作为基础镜像肯定是不行的,使用busybox和alpine也不行,因为busybox不包含标准库,而 alpine 使用的标准库是musl libc,与大家常用的标准库glibc不兼容,后续的文章会详细解读,这里就不赘述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标准库的问题呢?有三种方案。
1、使用静态库
我们可以让编译器使用静态库编译程序,办法有很多,如果使用 gcc 作为编译器,只需加上一个参数-static:
$ gcc -o hello hello.c -static
编译完的可执行文件大小为760 kB,相比于之前的16kB是大了好多,这是因为可执行文件中包含了其运行所需要的库文件。编译完的程序就可以跑在scratch镜像中了。
如果使用 alpine 镜像作为基础镜像来编译,得到的可执行文件会更小(< 100kB),下篇文章会详述。
2、拷贝库文件到镜像中
为了找出程序运行需要哪些库文件,可以使用ldd工具:
$ ldd hello
linux-vdso.so.1 (0x00007ffdf8acb000)
libc.so.6 => /usr/lib/libc.so.6 (0x00007ff897ef6000)
/lib64/ld-linux-x86-64.so.2 => /usr/lib64/ld-linux-x86-64.so.2 (0x00007ff8980f7000)
从输出结果可知,该程序只需要libc.so.6这一个库文件。linux-vdso.so.1与一种叫做VDSO的机制有关,用来加速某些系统调用,可有可无。ld-linux-x86-64.so.2表示动态链接器本身,包含了所有依赖的库文件的信息。
你可以选择将ldd列出的所有库文件拷贝到镜像中,但这会很难维护,特别是当程序有大量依赖库时。对于hello world程序来说,拷贝库文件完全没有问题,但对于更复杂的程序(例如使用到 DNS 的程序),就会遇到令人费解的问题:glibc(GNU C library)通过一种相当复杂的机制来实现 DNS,这种机制叫NSS(Name Service Switch, 名称服务开关)。它需要一个配置文件/etc/nsswitch.conf和额外的函数库,但使用ldd时不会显示这些函数库,因为这些库在程序运行后才会加载。如果想让 DNS 解析正确工作,必须要拷贝这些额外的库文件(/lib64/libnss_*)。
我个人不建议直接拷贝库文件,因为它非常难以维护,后期需要不断地更改,而且还有很多未知的隐患。
3、使用busybox:glibc作为基础镜像
有一个镜像可以完美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那就是busybox:glibc。它只有5 MB大小,并且包含了glibc和各种调试工具。如果你想选择一个合适的镜像来运行使用动态链接的程序,busybox:glibc是最好的选择。
注意:如果你的程序使用到了除标准库之外的库,仍然需要将这些库文件拷贝到镜像中。
4. 总结
最后来对比一下不同构建方法构建的镜像大小:
原始的构建方法:1.14 GB
使用ubuntu镜像的多阶段构建:64.2 MB
使用alpine镜像和静态glibc:6.5 MB
使用alpine镜像和动态库:5.6 MB
使用scratch镜像和静态glibc:940 kB
使用scratch镜像和静态musl libc:94 kB
最终我们将镜像的体积减少了99.99%。
但我不建议使用 sratch 作为基础镜像,因为调试起来非常麻烦,但如果你喜欢,我也不会拦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