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足之后,准备主食,服务员进来,把主食说一遍,然后有人替大家拿主意道:手擀面条吧!服务员又问,什么卤呢?答说:西红柿鸡蛋。或茄丁、羊肉卤等。服务员刚要出门,又有人补一句:切点咸菜丝啊!
这是酒桌上经常见到的一幕。
人们至今仍爱喝手擀面,不仅仅是因为它甜润爽滑的口感,更多的是对儿时的回忆,对母爱的回味,还有那念念不忘的一抹乡愁。
一年吃不了多少天白面的年代,喝一顿面条就是改善生活。粗粮吃多了,就盼着吃白面蒸的馒头、面条、水饺,面条相对省事些,喝起来口感也好。所以,不少人家就隔三差五地喝上一顿面条。
擀面条需要一定的技术,不是每个人都会擀、都能擀好的。擀的好的,面皮薄,筋道,煮出来还不沾不粘;擀得不好的,擀的过程中,就把面皮弄破了,切出来的面条,有粗有细,煮出来后,断了好几截,短得如蝌蚪。
邻居一个大娘,家里的每个人都爱喝面条;她也不怕费事,就三天两头擀。技术就练出来了,喝过她面条的都说她擀的好。家里没什么菜,就切个咸菜丝、炒个茄丝,或者炒鸡蛋当卤子。那时连卖西红柿也很少的。什么卤都没有的时候,就在面条里倒点醋,倒点酱油。即使如此,家里人喝面条的兴趣不减,那兴奋劲、幸福的表情、那洋溢出来的满足感,比过年吃饺子差不了多少。往往,面条煮好后,一人一大碗,都蹲在街门口,圪蹴成一溜儿,喝出最大的响声,呼噜——啪,呼噜——啪,满条街的人都能听到,把从门前经过的人馋得流口水。
村边有一条河,河对岸是另一个村,暑天,吃晚饭的时候,溽热不退,假如喝面条,身上出的汗更多,人们就圪蹴在岸边喝。岸边有风,河里有水,要凉快许多。男人们脱光了脊梁,上了些年纪的女人在夜色的掩护下,敞开了怀。大家喝得很爽、很尽兴。遇到多数人家喝面条,那响声就大了,大得传过了对岸。对岸的人家听见了,就也擀面条。有一天傍晚,河两岸蹲满了喝面条的人,呼噜——啪,呼噜——啪,故意地发出声音。有人就戏谑,面条甩得满脸,烫得嘴片子都红了。可是每个人都不怕,谁都不甘示弱,像是在为荣誉而战。小河悠悠,流水飘着面条的香;小河哗哗,河里翻起欢乐的浪花。
生日总要喝一次手擀面的。天不亮,母亲就早早起来擀面条。这天的手擀面叫长寿面,母亲把最美好的愿望和祝福都寄托在面条上了。她们用心的擀,细细的擀,擀出来的面条最长,吃起来最筋道。面条擀得再长,不能从中扯断;不管多满的碗,也要喝得干干净净,这都有讲究的。我们祝福寿星的时候,都爱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其实加一句,“像手擀面一样绵长,一样的有筋道”,也不失为吉利的祝福语。第一碗一定是要给寿星喝的。
俗语中还有一句话,叫“出门饺子回家面”,是说家里有人要出远门,一定要吃上一顿饺子,意即饺子像元宝,祝愿多挣钱;还有就是包饺子需要的时间长,家里人围在一起多说会话。回家吃面,是因为家人想留你不再远行,面条象绳子拴住你的脚。无论饺子还是面条,都有美好的寓意。
以前还有几种情况是必须要喝面条的:过庙会吃第二顿饭,一般是面条,卤子就是中午剩下的菜;结婚当晚要休息的时候,给新娘子煮一碗面条;谁家遇到红白事了,到了晚上要请帮忙的人喝一顿面条。等等,还有很多。
现在的人图省事,不愿再去费劲地擀面条,多是机制面条,有扁的,有圆的。还有用方便面、挂面代替手擀面的。外地小吃进来后,又多出好些有特色的面条,如兰州拉面、重庆小面、安徽板面、山西刀削面等。不管是哪种面,都是靠卤取胜,或者肉多,或者辣香,或者调料特别,或者汤好。以面条取胜的,只有手擀面,那淡淡的麦香在口中久久回荡;那略显稠浓的面汤,又馥郁了心房。
有人编出这样的顺口溜:手擀面,宽又长,端起面条想亲娘。多少年,不能忘,鸡蛋酱卤葱花香。
哦,手擀面,永远不能忘怀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