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收益法则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人是环境的动物,这句话是一种比较粗糙模糊的说法,人是成本效益动物才是精确平实的描述,事实上,由成本收益的角度,才能解释为什么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行为,一方面,人会辨别环境里各种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然后有意无意的做出最自己最有利的取舍,当环境的条件发生变化时,人也会根据相关因素来调整自己的举止。这里的成本和收益不仅仅是指货币收益或者货币成本,人在不同环境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认知水平下,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现代社会的本质就是虚构的故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群因为相信不同的故事而在一起协作。我们不能以我们相信的故事去评判别人的理性,以自己的认知水平去评判别人的行为,如果你认为某人的行为太不理性了,要么是你的认知水平比他高,要么就是他的认知水平比你高,他考虑到了更多东西,而你没有。
供给与需求的相会,在经济学原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供给与需求,供给的特点是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而需求方面则是,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这二者之间反向的关系反应了人行为上的规律性。
什么是储蓄?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消费?什么是财富?当今社会已经对这些最基本的概念越来越生疏,这些生活中每天都在频繁使用的词语,人们却往往懒于深究。如果把令人头晕眼花的货币概念放在一边,回归到经济最原始的状态,一切将会一目了然。在原始社会中,假如一个猎人使用简陋的梭镖来打猎,他每天必须捕获至少3只野兔才能够维持生存,而且他不得不紧追野兔奔跑,体力消耗很大,而收获的猎物却不多。不久,他从同伴那里发现使用弓箭打猎,能够远距离射杀猎物,不仅增加了隐蔽性,提高了捕猎效率,而且不必急速奔跑,节省了大量体力。如果运气不错,还能够射杀到麇鹿,美美地吃上一顿大餐。这个猎人决定自己也要做弓箭,不过这需要不短的时间。他首先要翻山越岭去寻找坚韧轻便的木材,再将伐来的木材陰干,使木质紧密,然后把木材制成弓。他还必须找来弹性极好的牛筋,反复砸结实,用来做弓弦。最后,他还得花一定的时间制作许多支箭。最后算下来,猎人发现要完成狩猎工具的技术升级,起码需要5天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他无法再去打猎,总不能饿着肚子干活吧,因此,猎人起早贪黑拼命打猎,等终于积累了15只兔子,足够5天的食物,他才能够开始制造弓箭的工作。保证猎人5天不用打猎还能生存的15只兔子,就是猎人的“储蓄”,而制造弓箭就是猎人的“投资”。“投资”是为了获得效率更高的捕猎成果,前提则是必须有足够的“储蓄”。果然,猎人的“投资”获得了可观的回报,使用弓箭使他每天能够打到5只以上的兔子,运气好时,还能打来一只麋鹿,除了吃饱肚子,猎人还能拿多余的猎物去交 换急需的衣服,这时,他就开始了“消费”。因此,消费的本质是一种交换,消费的前提是猎人必须有剩余的储蓄。最终,猎人除了留下足够的食物,必要的弓箭改良“投资”,必须的生活用品“消费”之外,还剩余了更多的猎物,这就是猎人积累出来的“财富”。猎物不能长期存放,因此猎人需要找到一种可以长期储藏财富的手段,以备将来的不时之需。在市场交易中,猎人发现金银备受大家喜爱,所有的人都愿意将自己的商品换成金银,既能够长期储存,又便于切割、携带、计算,大家都追捧的商品就成了“通货”。通货的最大特点就是随时想出手都有人抢着要,所以“流动性”最好。金银于是满足了猎人对储藏财富的一切要求,这就是长期保存、随时兑换、方便易用。那么房地产是财富泡沫,还是经济增长的支柱?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从最简单的猎人的故事来分析,会看的更清楚。猎人用传统的方式打猎从而形成了猎物的“储蓄”,当他用这些储蓄进行“投资”弓箭制造,他就在提高自己的生产率。而更高的生产率带来了更多的猎物,使他能够将这些剩余“储蓄”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如果他需要一件衣服,那么制衣人就会受到生产“刺激”,加快衣服制作,满足猎人需求,从而提高制衣的生产率。当猎人和制衣人都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储蓄剩余后,他们的增量储蓄在市场交换中,又会刺激更多行业加速生产,结果带来更大范围的生产率提升。因此,经济增长是从率先提高生产率的部门开始向周边行业“扩散”,从而带来社会生产率的普遍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高生产率的部门扮演着“经济火车头”的角色,低生产率的部门则是受其需求刺激而产生增长的动力,然后逐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猎人如果是“经济增长火车头”,那么制农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就是“被拉动”的部门。整个社会生产率普遍提升后,创造出大量的过剩财富,因而产生了“财富窖藏”的需求。在猎人制造弓箭之前,社会并无剩余财富,整个部落的土地并不值钱,如果连肚子都填不饱,谁还会在意土地开发呢?只有当社会;_现“财富窖藏”需求后,黄金、财宝、首饰,也包皮括土地,才起到了盛装财富溢出的容器作用。于是,土地开始升值。越来越富裕的猎人和制衣者们渐渐有了住房需求,房地产开发商被“刺激”起来,他们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又“刺激”了砖瓦、木料、家具等行业。在这个产业链上,猎人是需求的源头,动力是弓箭制造。只有生产率的革命,才是财富创造的真正源泉。靠土地升值和房地产开发来拉动经济链条的整套思路郜是值得怀疑的。土地升值和房地产开发,是生产率提高的自然结果,而不是其初始原因。试想如果说猎人连肚子都吃不饱,黄金,土地,房子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颠倒了这一逻辑,就会产生错乱的经济效果。根据这个逻辑,所谓的破窗理论,技术发展,生产效率提高会摧毁就业,摧毁经济,实行量化宽松能够拯救经济等等现象的荒谬之处变一目了然。
经济学思维的重要一点那就是不仅要考察当下的结果,也要探究长期结果,不仅要探索主要后果,也要探索副作用,不仅要看其对某些人的影响,还要看对所有人的影响,把注意力仅仅放在一点上只是自欺欺人,但是恰恰由于人们长期养成的思维惯性,总是把特定行业拿出来单独探讨,从而造成了经济学上的许多谬误。
经济学最底层的逻辑是什么?那就是资源不足,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这四项约束对应着四类经济理论,那就是需求定律,利息理论,制度理论和宏观经济学。1,所谓的资源不足,也就是稀缺,所谓的东西不够,欲望无穷(正义的成本作者熊炳元对欲望无穷这一定义提出异议,但是我找不到更好的词来概括,只能先使用原先的词汇),只有野菜的时候,人想吃馒头,等有了馒头就想吃肉,等生活水平更一步提高,欲望更是层出不穷,与稀缺相连的便是竞争,于是所有制便是竞争的重要内容,于是集体所有制,私有制,国有制等制度便孕育而生。2,生命有限,是指未来总有不确定性,所以人们不乐意延迟消费的事实,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延迟消费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如果不给予补偿的话,那么就没有人愿意延迟消费,这部分补偿就是真实利息的源头,无论资源是否增长,也无论增长快慢,只要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利息就会存在。3,所谓互相依赖,也就是社会分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引用制造针的例子提出了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的理论。4,所谓需要协调,只是根据每个人的动机行为把社会导向和谐,而不是导向混乱的经济制度,货币就是最典型的协调工具,每个产业都是十分复杂的分工体系,参与分工的每个人可能都不认识对方,不懂对方的文化,不会说对方的语言,但是却可以在一起共同生产,这就是货币,价格参照体系的魅力。
如果说再总结一下,我认为整个人类自诞生以来就是在做2件事,创造财富和分配财富,正因为东西不够,生命有限,所以要尽可能多的创造财富来享受,互相依赖,社会分工,互相协调能够最大程度的创造财富。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则扮演着分配财富的功能。
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分开,不仅看局部,还要努力提升认知看大局,不仅要看当下的结果还要看长远的结果,只有理解了经济学原理,拥有了经济学思维,才不会把因果倒置,才不会被其他人所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