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闲来无事,正沉浸在《红楼梦》缠绵柔情的情节之中。为宝黛爱情的丧失而惋惜,为荣宁二府的抄家而悲叹。突然电话铃响起,一个陌生号码,接通之后,一个清脆的并不熟悉女人的声音叫满老师。她自报家门,说是张政的家长。张政?三年前初中毕业的一个默默无闻的学生,回忆中似乎想起了他的容貌,但也不确定是不是他。她的妈妈接着说,孩子今年考上了本科,通知书已经来了,就是想给满老师报一个喜,感谢老师的培养。听到这里,我满心的喜悦,也满心的感动,由衷的为学生的成功而感到高兴。
说实话,跟学生的相处过程中,在当时跟家长是有来往的,表达感激之情也是常有的。但像这样,毕业之后三年了,拿到大学通知书,给我打电话表达感激之情的还是第一个。
仔细回忆张政在班级的表现,其实,他不是一个善于言谈的孩子,应该说,还是非常内向,许多班级事务都不大愿意参加,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也不是特别多。对他,和其他学生一样,我经常跟他谈心,开导一下他,对当时的我来说,只不过是例行公事,完成我的工作而已,并没有对他另看一眼。可是,在家长心里,在孩子眼里,老师就是对他的特别关照,或许这无意的关照对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多年以后依然心怀感激。
还记得2014年的那个暑假,学生毕业了,李响的家长专门跑到学校,送给我一幅字画,还有几本书。当时正好校长也在场,他还非常赞赏地说:"要说家长在学生在校的时候送礼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学生离校之后,依然来表达这种感激之情的,恐怕就是以真心换真心的。"每年的节假日能收到的学生的祝福电话中,李响算是其中一位了。其实现在想来,李响也是一个非常内向的孩子。他毕业之后跟我说的话,恐怕都要比他在校的时间跟我说的话要多。
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吗?
为什么毕业之后,心心念念想想着老师的是这样一类学生呢?他们的共同特点往往都是不善言谈,内向。细细想来,恐怕是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太听话了,太省心了,几乎是被老师忽略的一个群体。而当一个老师,忽然对他有了关心,有了呵护,他就会永生难忘。
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我又想起了我们班毕业的张甜,这个女孩子表现一般,长相一般,学习一般。又是极其听话的一个孩子,不善言谈,跟同学们交往也不是特别多,上课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可是,直到今天,她依然给我在微信里留言。大事小事都要给我汇报一下,只要回家就要到学校里跑一趟看看我,话也不多,说几句就走,俨然成了知己。在校期间,我对她的关注有多少呢?说真心话,跟她相处一年,第一个学期,我几乎没大注意过她。只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在她干净整洁的作业本上,写上一个大大的“优”字。记得有一次,学生交上来读书笔记,她不仅认真的写了读书笔记的内容,而且还非常用心的画一些插图,确实非常漂亮。我就在本子上写了大大的四个字:赏心悦目!还在班里提名表扬,并且通过投影展示给两个班的同学欣赏。或许就是那一次的表扬,她对我格外的依赖,格外的信任,就连她的父母,也多次向我表达这种感激之情。上了高中之后,她选择考艺术学校,学的就是绘画。
是的,在学校里,令我们骄傲的往往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他们确实为我们争了光;令我们头疼的,也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因为安抚了这样一个群体就等于治好了整个班级。而那些中等学生,由于自觉、听话、不冒尖,往往成了最放心的一个群体,也是被各科老师忽略的一个群体。难道他们就不希望得到师爱吗?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吗?我想他们也是一样的渴望,或许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照顾。
今天的一个电话,引发了我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对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反思,作为一位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常常把“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可是我们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