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阳春三月,但乍暖还寒。前几日,连续的阴雨,潮湿了空气,更潮湿了心情。整天呆在家中,听屋檐的水声滴嗒,看窗前的雨丝飘忽,沉闷、憋屈及寂寥的困惑,像䉒篱一样禁锢了人的思维,令人窒息。
始终没有睡意的我,天没有亮便起了身。拉开窗帘推开了窗户,一股清新的空气也跟着进来了,确有神清气爽的感觉。意识中自然地放眼东方的天际,鱼肚色渐渐地隐去,太阳露出了金灿烂的笑脸。顿时,那失去多日的喜悦心情又回到了我的身边。这一刻,估计人们想得最多的便是,可以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亲近争春的使者,收获万物赐予美好的每一个瞬间。
与别人有所不同的我,我还是背着渔具走向河边,与鱼儿斗智斗勇轮番周旋,过一把捉迷藏的瘾。这看似重复昨天的故事,实则已注入了非凡的活力。因为“春天像刚出生的婴儿,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何况是久阴后的第一个晴天,河水泛着粼粼的银光,就是最好的慰藉与注解。
选择小河拐弯处小闸旁为钓点,完成抛竿前的所有过程,默默地坐在自带的凳子上,静静地观察水面浮漂的变化。大约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渔竿一直没有传递出鱼儿咬钩的信息,我有点坐不住了,继续并坚持下去的信心开始有了动摇。那种绷紧的神经也慢慢地松驰了下来,神情恍惚不定明显有了开小猜走神儿的表情。然此时,小闸正上方堤面的花丛中,飘来了叽叽喳喳的声音。一种本能的反应使我扭头望去,原来是一群身着不同服装在散步的大妈们。她们有的摆弄着自创的造型,在花前留影于树下拍照;有的跳动着独特的舞步、扭动着软美的肢体,在悠扬的乐曲声中,在手机的镜头前尽展芳容。尔后,将自已靓丽的身影和幸福的瞬间,发送到抖音、朋友圈及网络平台,期待着亲人及朋友们的点赞和欣赏。
仔细瞧了瞧,这一群快乐大妈的队伍里,也有我早已熟知的人。是时,很想丢下渔竿蹭到她们的人群中,感受一下那种人与花相映成趣的氛围。然考虑到自己没有任何的艺术细胞,加之年龄的差异,若难以入流而泯灭了她们的激情,降低了她们的幸福指数,岂不是有着无地自容的愧疚吗。于是,我再次扭头返回到初始的状态,继续注视水面的浮漂,耐心地等待着有鱼儿落入圈套,企盼实现零的突破。
时间已经到了下午三点多,抑或是鱼儿追逐水中春姑娘的缘故,浮漂显然露出萎靡不振蔫头耷脑的情绪。见此情景我再也呆不下去了,立即收拾好渔具往回走。抵达岸际走向大妈们欣欣然已离开了的花丛,悠然自得地置身其中,顿感静谧宜人美不胜收。遂情不自禁地拿出了手机,忘情地选点、取景直至尽情的拍照。此时的我,别有一番的愉悦和满足。
整个花丛位于河堤的拐弯处,植立于闸体的上方,分布在硬化河堤的两边,全长约一百米左右。籍此,特遴选其中的几个部分,晒出来与之作点分享。
这是内河岸际的灌木梅花,每棵粗壮的枝条缓缓地向前舒展,既独立成章又相互牵手融为一体,像英姿飒爽的豪迈女兵,列队欢迎每一位前来打卡的赏景行人。紫红色的花朵缀满了枝条,鲜艳灵动饱满丰盈,散发着沁人的芳香。由河面上腾起的水雾而滋润后的花瓣,娇嫩欲滴,像肤如凝脂的女子,吹弹可破。
与之并行又对称的堤内坡的景致,虽然稀疏但又呈另一番景像。前端紫色花朵的梅花傲然绽放,凸显红焰似火的生机。近处竞相盛开的白梅花,争芳斗妍亭亭玉立,蕴育着无限的能量,像无数只白鹭振翅欲飞。这一前一后一红一白的梅花,各自坚守在独立的空间,既互相守望又相映成趣,点缀着这万物争宠的春天。
这是一个特写的近景,画面的深处是掌控内外河水位差闸门的包装房,钢管材质的护栏两端水平固定在堤面与闸门槛子上,其间用水泥预制板连接成人行步道。因这一特定的功能建筑,被花丛栽植者匠心独运,依托护栏在上方搭一个顶架。顶架下择一处较松软肥沃的土地,栽上被当地人称为皂角树的植物。经过春天根须的深扎泥土,到夏天飞快的疯长,所有的藤蔓由地面迅速攀升,继而不遗余力地爬满了整个棚架。紧挨着的藤蔓纵横交错相互咬合在一起,形成了无缝的对接。无论远视或近看,宛如小巧玲珑的生态亭榭,引发人诗意的想象和向往。
上图是介于堤外脚下与田昄之间,细心读者可能辨识出其大体要素。那便是有两棵高度不差上下、粗细几乎相同、且彼此依偎的垂柳和梧桐树木。树木的下方有四根木柱垂直支起一个网状的正方形平面,组成了简易的木棚。木棚内立有一圆形石桌,其四周等距离摆有石凳。树、木棚、石桌与石凳,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其实它们结合抱团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可以给人们带来始料未及的惬意和享受。尤其是炙热的夏天,当人们沿河堤散步实在是累了的时候,可以直接走向堤脚下的木棚。坐在被荫翳覆盖在石桌旁的石凳上,闻着简易棚顶藤蔓中挂果的沁香,沐浴田野中送来的阵阵晚风,再聊一聊当日的趣事。那感觉不是言不由衷的附和,而是真的很好。
记得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与一位老同事散步来到了棚子里。彼此面对坐在石凳上的我们,除了欣赏眼前的变化外,更多的是聊这里的过去。共同刻在我们脑子里的是发生在闸体上的一件事,一件触目惊心的事。时间上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闸的权属归堤内两个相邻的村所有,承担了抗旱与排涝的双重任务。有一天正午的时分,突然出现了众人将小闸团团围住,同时,噪杂的人群中不断地传出了尖叫声、辱骂声,接着双方怒目而视频频扭打了起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镇村领导会同公安干警闻讯赶到了现场,才使剑拔驽张的凶狠局面,渐渐地平息了下来。原来,两个村的农田在抗旱开闸引水时,因安排时间先后顺序没有达成一致的协议,导致各持已见而相互争斗,直至成为箭在弦上的恐惧局面。
说到了这里可能有人要问,这一方新颖别致而带有花园式的景点,出于哪位超人之手精心规划、认真栽植及虔诚培育的。其实我早有耳闻,完全来自贴近景点的一农户。这其间,我多次想走进该农户实地采访,也许是时间安排欠妥,一直是无功而返。直至有一次欲见面未果时,无奈之下只好来到了该农户的杨姓邻家,讲明了我的来意。听到我问及花、树、及相关的话题时,杨某十分的兴奋。首先他高度赞扬该户家中每一个人,都具有憨厚、质朴、勤劳的品质。之于艺术细胞的产生,主要是家中长子多年前外出打工于一苗圃。因长年从事这顶工作,自然对各种花草树木的习性及功能,有了足够和全面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他技术日益的不断提高,对苗圃的文化内蕴和社会价佳作用认识的深入,自然想到了家中房前屋后的空隙场地。于是每年回来打工仔,便瞄准并在上面做起了文章。截止现在大概有了三年多的时间,形成了面前这一片生机盎然姹紫嫣红的美景。
我在想,随着农村人均年收入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一块上档次上规模的园地,让那些绿的树、红的花、甜的果联袂在一起,构成一幅最美的庭院图,不时地丰富着人们的视野,陶冶着人们的心情,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