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的故事主线是围绕“药”和“命”展开的。电影中,慢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们要想活命,就得吃天价药格列宁,多少患者因为吃不起这种正牌天价药而对生活失去希望,机缘巧合,程勇因为家庭负担,干起了走私的仿制药格列宁,因为价格低,牟利的同时,冲击了正牌药的市场。
程勇因为这一举动,救了很多人,但法不容情,终究还是逃不过法律的制裁。但结局也是很刷人眼泪的,庭审时法官的无奈,病友的长街相送,因为救人却成了罪人,艺术化的处理反映出人性的真善美。
程勇不是药神,每一个孤胆英雄都不是神,一个人再怎么想去帮大家,毕竟力量有限。但这个举动,会促动某些改变,好在电影最后也是表达一个医疗改革的诉求。
历史需要这样的孤胆英雄,去引发一些良性的问题,最终让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变。
电影中反面角色张长林,在最后说了一句很现实的话,有一种病是穷病。是呀,因为穷,买不起药,想活下去的成本太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山寨有很大的市场,还不是因为穷么。
想想葡萄酒行业,如今的市场也有相似之处。正牌酒和贴牌酒之间的竞争,但这都建立在真酒和假酒上。如今的葡萄酒市场还有假酒么?已经很少了,因为不缺真酒的原材料,商家已经没必要冒着砸牌子和进局子的风险去坑害消费者。争议的焦点还是正牌和贴牌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
正牌酒的质量可控,稳定,因为有了市场的积累,品牌溢价会使价格上升。贴牌酒这里分了两种,一种是经销商自己购买原酒,贴上自己的品牌去销售,另一种是傍名牌,起个很相近的名字,普通酒的质量卖出了高单价,这种行为损害了生产商和消费者的利益,是一种人人喊打的行为。
话又说回来了,葡萄酒市场需要一个酒神,去用相同品质的酒去冲击高价的正牌酒市场么?这是有必要的,而且已经有人在做了。产品不合理的高定价是会被市场抵制的,当品牌没做起来,各方条件都不成熟,没有市场需求,高定价只会为自己树立一道壁垒。相反,有市场操作空间的产品必会迎来消费者的认同。
穷是一种病,而且是隐藏在人性中的通病。做酒的原始目的是盈利,出发点是为了让消费者喝的到,消费者看不到和看到了但却产生不了购买欲,这样一个过程解决不了,还是无法盈利的。当然,酒庄会有自己的一号酒,是做自己的高端品牌,是给不在乎钱的人喝的,一号酒喝的是口感,喝的是品牌认同,更是面子。但高端酒的市场,目前真的可以玩的起来么?
我们不是神,也做不了神。因为你干的事情对大家来说是有价值的,是救人于水火的,感恩你的人,依赖你的人多了,你便是神,因为,神给带着苦难生活的人带来了希望。
葡萄酒行业也是一样,那么多酒庄,那么多葡萄酒生产商,大家提供出来的产品能像格列宁一样,不具有可替代性么?产品的优势在哪里呢?产品的属性差不离,是不是可以在精神层面有点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