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用六个板块介绍了邓稼先。首先是介绍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期的国情。当时的中国是任人宰割的,正是那样的国情,突出了邓稼先做出的贡献之大。再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接下来的部分就重点介绍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
这篇文章是第一单元人物篇的一篇文章,着重在于体现人物的精神。所以这个单元其实重点解决的就是主人公有怎样的精神?作者是如何写出这样 的精神的?后一个主要是解决写作手法。邓稼先具有怎样的精神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朴实,没有私心,无私奉献。杨振宁通过对比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来体现杨振宁的精神。用了奥本海默与杨振宁进行对比,用戈壁滩上的环境衬托杨振宁吃苦耐劳的精神。
首先字词过关,字词过关之后介绍作者和杨振宁,介绍写作背景。这个过程大概在十分钟左右。本文比较长,所以用提炼信息的阅读测试的方法,把主要内容提炼出来。接着进入人物形象分析阶段。通过品析写作手法来学习写人物的方法。这一课重点掌握两种方法:对比法和环境烘托法。
整个课堂由三个主问题连贯起来。第一,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自然引入到第二和第三个问题。对比描写和环境烘托的作用。在对比描写中,杨振宁对比得非常鲜明。邓稼先是鲜为人知的,奥本海默是家喻户晓的。这两个成语比较有深意,他们同样是举足轻重的物理学家,同样是自己国家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为什么一个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是鲜为人知的?这就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当时的背景。那个时候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是要隐姓埋名的,他们的工作是极其隐秘的,甚至连他们的家人也不知道。因为很多科研涉及到核心机密,必须严格保密。到底是家喻户晓好呢,还是鲜为人知好?如果是你,你选择成为哪种人?为什么?这其实是开放性题目。其实两个都好,但是适应的环境不一样。先让孩子们回答第一个问题,可以从文章中找到答案,结合文章来谈一谈,当孩子们跑偏的时候也可以提醒他们回归课文。既然两个都自有价值,为什么杨振宁要用他们两个来对比呢?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性格:默默无闻、朴实无华、无私奉献。后面一个问题还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回答,如果是你选择,你愿意成为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主要的目的要让孩子们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你也可以选择成为不同的人。但是你要明白你能够成为怎样的人,你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这样你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自己迷失方向。
说到环境,我们来看看当时邓稼先工作的环境是怎样的?谁来概括一下?当时的环境非常恶劣,杨振宁是怎么写出环境的恶劣的呢?用了一首《吊古战场文》,让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短短的古文,感受环境的恶劣。环境这么恶劣,让你去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你愿意吗?或许不愿意。但是邓稼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里。大家觉得为什么杨振宁要把这里的环境艰苦描写出来?突出邓稼先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读到这里,邓稼先的形象跃然纸上。他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怕吃苦、无私奉献、忠诚纯正。作者之所以刻画人物刻画得这么生动,主要用了两种手法:对比和侧面烘托。这是我们写人的时候可以借鉴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体会这两种写作手法,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从邓稼先身上,我能学到什么,哪一点最打动我,那一点能够指导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可以拓展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