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紧凑而丰满,有理解词汇,品读句子,感受人物形象,指导朗读,仿写练笔等,丝毫没有多余的空间。这就好比一部美国大片,无论是音效、灯光还是剪裁衔接,都呈现得非常完美,无懈可击。在这样的“高效”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授课老师想把所有好的东西全都掏给学生的那种急迫和心机,然而学生却并不像看美国大片那样轻松和愉悦。听了闫学老师授课《祖父的园子》,我很感动,因为我和学生一起感受了课堂的自由和快乐!
站在学生面前的闫学老师,和作报告时简直判若两人!如果说讲座时的她是优雅、知性的,那么此时的她就是可爱、轻盈的,甚至像个顽皮的少女在和孩子们说笑、聊天!真诚的笑容,甜润的嗓音令人如沐春风,整个课堂举重若轻,如行云流水。她站在谁面前,她就成了谁!这才是有着真正教育情怀的大家!细品闫老师的课堂,有以下两点感受:
1.“蹲”下来,和学生平等对话。
闫老师课前和学生交流,说:“来洛阳几天了,我还没有机会到处去转转,你们谁向我介绍一下洛阳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这个问题设置非常巧妙:介绍好玩的地方对当地学生来说并非难事,很容易就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而消除学生对课堂环境的紧张感。更重要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内涵丰富,从学生的回答中也很容易判断出这些孩子语言根底。了解了他们的学情,闫老师便明白了自己应该站在哪个高度和学生对话。
学习课文前闫老师先出示了一段话,找学生朗读。一个学生读得很啃吧,连听课老师都感到着急。我们老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效果往往都有个预期,当现实没有达到预期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执拗地牵引。比如当我们遇到学生读书啃吧时,一定不会轻易放弃,往往会追问一句:“哪位同学能更流利地读一遍?”读好,是我们预期的高度,我们总是要想办法让学生迎合我们的高度。
而闫学老师笑吟吟地对这位窘迫的学生说:“第一次读这么有个性的一段话,读得还算不错!”就这样,读书环节就过去了!多么令人感动的评价!她分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尊重孩子的学习能力,不要让薄弱孩子为自己的差距而感到不安。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们能感受到闫老师把自己“降”得很低很低,她是“蹲”下来在和“朋友”对话。学生真正站在了课堂的正中央,没有负担的、毫无顾虑地畅所欲言,那种轻松和舒适的氛围感染着在场的每个人。
“读书有感情,说明他课文理解得好,读书没有感情,也不见得他对课文没有独特的感悟。每个孩子表现的方式都不同,不要强迫所有孩子都按着一种模式来做。”在闫老师的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很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自由绽放的权利,而教师只是个守望者和欣赏者。
2.融进去,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
《祖父的园子》一文中,萧红对园子中各种事物自由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描写。怎样让学生体验到它们的自由呢?闫老师立足“一切景语,皆情语”,引领学生融情于景。她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园中的任意一种事物。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黄瓜、南瓜或是丝瓜等,还把闫老师想象成了里面的花儿和蝴蝶。闫老师说:“你们谁能把书中描写的状态表现出来,我就加入谁的行列,变作和你们一样的!”学生满含着期待,在想象中阅读,在阅读中体验,充分感受了萧红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和祖父的爱。这样一种情景,这样一种氛围,给了学生一种新奇的生命体验,从而与老师,与作者,与文本相互碰撞,产生共鸣。学生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感受到了文字的美好,文学的魅力,而我们却感受到学生生命的成长。
闫老师的课堂让我看到了:少一些功利,不刻意制造“高效”,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思维飞翔,我们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