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将高铁票上的发车时间看错,晚上九点多的发车时间被我看成了七点多。于是乎,当我置身在醴陵东站时,离发车时间却还剩有两个多小时。无奈,只好在候车厅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拿出了随身携带的书——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开始阅读起来。年龄大一些之后,特别是近两年,发现自己对哲学类的书开始感兴趣了。奈何,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是一本非常专业的哲学书,里头的专业术语实在太多,以至于我读起来十分费劲,但我依旧还是逼着自己去读,我想,读完总得会留下一点什么罢!近一小时后,我终于还是放下了手中的书,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之后,我将书重新放进了书包,决定还是出去走走。
说来,醴陵东站这个小站,自己已来来往往经过不少次了。然而,每次都只是从小站匆匆而过。每次从外地回家,出站便急匆匆地打的回家,而每次离家,则是在下车后直接进站,之后也仅仅只是在候车厅里等待,然后上车。这个小站似乎只是自己家乡与外地的一个中转点。想想,自己似乎从未在这座小站前的广场做过任何的逗留。索性,今日便趁着这个时间,去这小站前的广场上走走看看,以打发掉剩余的一个多小时。
就这样,在夜晚的八点多,我独自漫步在醴陵东站前的广场,漫步在这座小城郊区的一角。
此时的天空依旧还在下着毛毛雨,围绕着醴陵高铁站前的广场虽然有路灯,但前方的广场里看起来依旧很昏暗。一来,广场较大,广场周边的路灯并不能照射至很远;二来,醴陵东站处在醴陵城市的郊区,无法分享到城市里的霓虹灯光,广场两旁的路灯之外便是荒山野岭。因此,站在出站口处望向远处的广场,广场中间的草地是无法看清的,路灯之外的荒山野岭更是黑得如同深渊,不过,远处路灯下的路面倒是隐约可见。
站在候车厅的出口处望了望前方的广场,自然而然,广场中央位置处那个显眼的标志性建筑成了我今夜散步要去看看的主要目标了。那个标志性建筑在经过小站时我已不知看过多少回,它象征着我们醴陵的特产——“瓷器”。然而,正如之前所说,每次自己都只是匆匆从车站经过,从未近距离去看过那个巨大的“瓷器”,那个属于我们醴陵的荣耀。
由于对这个广场的地形不熟悉,我想直接从草地上穿到“瓷器”处。可是,当我想直接穿到广场中央时,才发现这个想法是行不通的。草地上没有直达的路,又不能直接踩在草地上穿过去。清明时节连着几日的绵绵细雨,草地间早已积累了很深的水,草地上软趴趴的,一脚踩上去,鞋子便会陷进草地里,同时,鞋子的边沿会有黄泥水渗出,黄泥水浸在鞋子周边。直接穿插过去的话,不用几步,鞋子周边便会被黄泥染得黄黄的了。于是,我只好顺着草地周边的人行道绕行,寻找其他通往那里的路。
此时的夜已经完全黑了下来,漫步在路灯下,我看到夜晚的天空中漫天飞舞着无数的雨沫子,雨沫子反射着灯光,看起来十分壮观。虽然毛毛雨很大,但我并没有拿出背包里的雨伞,只是就这么迎着毛毛雨在广场边行走着。行走时,不停地有雨沫子在我的脸上飞来飞去,弄得脸上痒痒的,偶尔会有一阵风从广场外的荒野中吹来,风里带着寒冷,让穿得偏少的我不禁打起了冷颤。
四月的天气本就是那么的反复无常,今年的这个四月似乎更加典型。前几天热得让人觉得夏天不远了,可这几日又让人感觉冬天并未远离我们,似乎有要反杀过来的迹象。不过,我并不理会这些,在我看来,这样的雨水刚刚好,这样的气温也刚刚好,雨水再大也只是毛毛雨,温度虽低却并不刺骨,同时,身体也在走几步之后暖和起来了。
一切都是可以接受的,一切都是刚刚好,刚好切合着我这场小小的孤独的漫步。
顺着人行道前行一段距离左拐之后,看到前方的十字路口处有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摆摊,小摊上的强烈灯光更加清晰地漫射着夜色中飞舞着的雨沫子,夜晚中的雨精灵更加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半仰望着天空,我能够感受到灯光之外醴陵城上方的天空,那里定是更为壮观的雨世界。
从仰望的思绪中回过神来,我再次看了看灯光下的小贩。说来,这也算是一个奇葩的小商贩,在偌大的东站广场里,仅此一家。当我从小摊旁边经过时,老板并未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问我要不要来根烤肠之类的话。他只是看了我一眼,然后立马又盯着他眼前冒着热气的铁板,似乎还有些不好意思,看起来不像个生意人。我想,或许他和我一样,是一个喜欢安静和孤独的人,只是迫于生活无奈,才来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来干上了一个底层人才愿意来干的事;又或许,他是看准了这里的商机,觉得这里地处高铁站,拥有不错的人流量,应当是个挣钱的路子;又或许,他只是这附近的人家,自己在想办法挣点补贴家用的钱...只是,当我望着那人独自站立在小车后边,不停地抖嗦着身体的时候,我似乎从他那里看到了生活的不易。
穿过十字路口继续前行,前方的草地周边已没有人行道,草地边上便是车道。然而,我依旧还是想要继续前行,正如一开始漫步的目的,我想去到广场中央那个标志性建筑那里看看。于是,我在夜色中寻找是否还有其他通往那里的路。夜色中的草地在路灯的映照下朦朦胧胧,在夜色中观望,能够隐约看见附近的草地。在毛毛细雨中,草地上依旧是给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并且,我能感受到那片湿漉漉从草地上延伸至很远,从草地上一直到附近的山林之中。望着延伸至远处的湿漉漉,无形之中给人更增添了一丝寒意。
这时,我隐约看到了一条铺在草地间的石阶小路。但是,由于夜色昏暗,我也无法确认这是否是一条供游客踏足游玩的小路。小路是由一块块的大理石铺成,它们有规律地铺在草地上。我无法看清石阶的具体走向,也不知它延伸至哪里。但是,有石阶就意味着可以直接穿插进草地之中而不会弄得一脚的黄泥,虽然湿漉漉的石阶有些滑,但眼前我也只能顺着石阶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了。
当我走到石阶小道的中间位置时(此时我已能够确认出石阶小道的大概走向以及出口了),我终于到达了广场标志建筑物的旁边。我转过身去,望了望不远处的醴陵东站,“醴陵东站”几个红色大字赫然在目,大字下的候车大厅里发出白色的灯光。红色大字与我之间隔着细雨蒙蒙,隔着湿漉漉的草地,也隔着清明时节的寒冷。
我再回头望向身后的这个巨大花瓶形状的建筑,这也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赏这座建筑。巨型“陶瓷”形状的建筑修建在一块用钢筋水泥筑好的地基上,“陶瓷”本身由一根根的方形钢条焊接而成,在灯光下,还能看到钢条发出白色的寒光。再抬头往上方望去,粗一看,我很好奇,上方怎么有一幅哈巴狗的图案。然而,当我再仔细定睛一看,我才发现上方是一只鸟,我是根据“哈巴狗”下方的两只爪子才逐渐确定这是一只鸟儿的,当我再继续看了会后才发现,鸟还是两只,这个巨大“瓷器”上“画”的是两只并排停靠着的小鸟儿。再看看小鸟儿后边以及上方的花朵与绿叶,我猜想这个“瓷器”刻画的大抵是两只小鸟儿停留在花枝上的景象。我这时才恍然大悟,这就是一幅瓷器上的图案嘛!我暗自笑了笑,或许是我看的角度的问题罢,又或许是夜晚光线的问题,我此刻却很难感受到那种瓷器上的“美画”感,我甚至一度将那两只小鸟儿看成一只“哈巴狗”(我是多么的眼拙!)。
我静静地伫立在这个建筑物的前方看了几分钟,终于看得有些累了。说实在的,眼前的这个建筑并未给我带来很美的感受,因为我从眼前的建筑中看到的是一些白色钢条组成的一个笼形结构,并且那些钢条上挂满了水珠。我看到的是工业,是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却没有看到我们醴陵陶瓷应展现出来的陶瓷艺术之美。
站在这个标志建筑前物回头,我再望了望远处,我感觉,这标识性建筑与候车厅之间浓缩着一个时代的缩影。前几年在从事售后工作时,也经过一些其他地方的高铁小站,有些小站的布局也和自己家乡的这个小站相似,他们也会在小站前的广场上立上一个属于自己小城或者具有当地特色的标志建筑,借以宣传自己的地方文化。可是,在这种“统一”模式下,这样的特色宣传似乎又失去了独属于自己的特色,反而烙上了一个时代模式化的标签。就如同之前在学茶艺时,茶艺老师讲课时与我们所说过的(老师几乎跑遍个整个中国)一段话: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家的城市已经在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了,当你到了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任何提醒标识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身处在哪个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都已被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所包裹了,而你处在统一模式的钢筋水泥森林当中时,你也就找不到这座城市的特色,如果不事先知道自己到的是哪儿,你也就很难以分清自己具体处在哪座城市里了。
当然,这盛世是我们所向往的。但是,我们也要明白,工业化模式下的是不断重复着地“复制”,而这高度发达的工业体系下,我们虽然得到了更多的物质与更高质量的生活,但同时,我们也渐渐地失去了一些应有的个性,甚至失去了我们一些应有的文化传承。就如同自己家乡的这座小城,跟着时代的步伐,利用自己家乡的特色制造一些噱头,然而,那不过是现代化科技下构筑的产物,很难让人读出陶瓷的历史韵味来...
继续观望了几分钟巨大“瓷器”后,我踏着脚步,跨过一阶一阶的石阶继续往前走去,围着广场饶了一个圈再次回到了东站前方。回去的途中,毛毛雨依旧一直在下着。一路上,那些雨的精灵也一直围绕在我周围,我依旧会联想到此刻醴陵这座小城上空飞舞着的无数的雨精灵。我想,雨精灵们一定比我,比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加懂得这座小城的历史,它们或许在醴陵这座小城刚出现的时候便光顾过这里,它们一定更懂得醴陵陶瓷的历史底蕴,也一定比我们更懂得:这座小城在这个祖国富强的时代里,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2024/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