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生活比较贫困,但文化生活却让人遐想不断,每天都有让人期盼的活动。那时孩子们最大的乐趣是在露天观看电影。观看电影是免费的,不像现在看一场电影动辄50到100元,价钱很高,使得人们很难有观看的雅兴。
每当华灯初上,孩子们知道晚上放电影,那股高兴劲就像小麻雀那样叽叽喳喳奔向广场,饭也顾不得吃了,占座位等待家人的到来。看吧,广场上小凳子、小砖头一排排都是有生命力的,那种热闹的场面令人兴奋,至今让我难以忘怀。有时一部电影可以观看许多遍而孩子们的兴奋度依然不减。
有一部电影《南征北战》看过许多遍以后,电影中的许多台词一直烙印在脑海中。其中有一句台词是国民党张军长失败时说:“不是我们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咦,现在细细思考,张军长的话折射出一种心理现象——“归因”。
归因可分为外归因与内归因,张军长将失败的结果归为共军狡猾,这是外归因的一种表现。他用一种合理化的防御机制保护内心的无奈,使之应对现实。外归因的人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的因素决定自己的状态,而个人努力无济于事。这类人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归因于外部的结果。
另一种归因是内归因,内归因的人认为个人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的努力程度,所以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面对困难,内归因的人能够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
有一个服刑人员是我在监狱做团体心理辅导时认识他的。他刑满释放以后,艰苦创业,承包了一片山林,吸引刑满释放的伙伴去他那里就业,并被《山西青年报》聘为学习“弟子规”演讲团成员。我曾经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回答是“以前的犯罪是自己不懂得怎样生活,现在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有了明确的方向。”他对于犯罪的归因就是内归因,正是由于明白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创业有目标,虽然艰辛,但内心很快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控制外界的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左右自己的行为。遇到任何的事情,特别是遇到挫折与失败的时候,要学会从自身的角度找原因,首先看看自己做得够不够,有没有尽力,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如果自己没有抓住机会,那是自己努力得不够,准备得不够。从自身的角度找到原因之后,再适度地去考虑外在的条件。这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归因模式。当你明白了归因以后,不妨分析一下自己,也许你会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也许你就不会再怨天尤人了。
话说回来,小时候快乐的时光,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升学压力,有的是由内而外的快乐。虽然生活清苦,虽然政治风云瞬息万变,但对于政治懵懂的我,快乐的心情哪里还顾及到外面的世界?这种快乐是自己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