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饭菜。玩鸟的人们,每天在这里遛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在《茶馆》中,老舍描写他的所见所闻,绘声绘色笔触多多少少将读者代入了那个年代。
但其实在当时,北京的茶馆就已经式微了,我查阅了相关资料,总的来说,北京的茶馆,在晚清的时候就已出现颓势,不过也没说清楚为什么,抛开这些个我无法解答的问题,回到茶馆本身,文中讲的很清楚,当时的茶馆大概有以下几个用途:喝茶谈天,消磨时间;日常简餐;覆盖人们兴趣的民间组织(棋社、诗社);曲艺小馆等,是寻常人们驻足歇脚娱乐之地,而现今,不说保留茶馆文化较好的成都等地,北京大多数情况是收费太高,已经失去了亲切感和平民感,走的是文化包装运营路线,除去房租高、供货成本大等理由之外,我觉得’需求‘也是较大的影响因素,茶馆所具备的功能已经渐渐被新事物取代,大家在权衡利弊得失后选择了更好的答案。
即便如此,我还是容易被具有古典文化气息的事物吸引,17年的寒假,终于有时间得以观赏一番。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老舍茶馆,始建于1988年,是以艺术家老舍先生及其名剧《茶馆》所命名,整栋建筑分为三层,集书茶馆、餐茶馆、茶艺馆于一体,在第三层还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是典型的弘扬京味文化的地方(详情请咨询百科)。
说到京味,应该是老舍茶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其实,各地的茶馆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味道,有的开在江南某个人烟清淡的街巷,装潢简约,古朴而典雅,有被岁月洗礼过的镂空门窗,有被过客打磨过的木制桌椅,也有的在壁上斜挂一把古琴,几幅字画,不时传来几缕明亮悠远,含蓄温柔的琴声,江南小调咿呀婉转,惊艳了岁月,温柔了时间。开在巴蜀的茶馆,是另一种闲适的感觉,卖东西的人的吆喝声,茶壶开水的响声,大爷们茶盖茶碗的碰撞声,鸽子翅膀的扑棱声交杂在一起,仿佛会将时间停滞于此,有的是一种自在和悠闲。说了这么多,回到老舍茶馆,要说第一眼印象,其实就是大家所可以认知的京城的感觉。古典的环境、木制的廊窗、中式硬木家具、以及细瓷盖碗、墙上悬挂着的各式宫灯,在暖光的照射下营造出欢腾热情的意境。
(十分想出镜的爷爷奶奶)
晚上七点,三层的曲艺茶馆演出开始,我们那场也欣赏到了诸多民间艺术——京剧、皮影戏、魔术、杂技、相声、手影和茶艺表演等(见下图)。
令我惊诧的是,这真的是一种市民气息很浓的茶文化,却又与成都悠闲欢快的气氛不同,人们欢呼大叫,掌声雷动,喧嚣与热闹始终填充着茶馆。这不是那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高贵典雅的茶道,不过它始终没有低人一等,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霸道张扬的姿态始终映衬着京城的骄傲荣耀:我一直都是如此,几百年来从未改变。
晚上九点表演结束,走出茶馆大门,乘着地铁回家,仿佛是跨越了一个时代,老舍茶馆是北京茶馆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早已远离,但不变的是台上的人在演戏,台下的人在看戏,每个人都活着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