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一个月了,虽然还有哭闹的孩子,但也就一两分钟,因为他们明白哭的再厉害也无济于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是会“狠心的一去不回头”(正确的做法,值得表扬)。
一个月的时间,老师和孩子、孩子和孩子、老师和家长们之间都在磨合,都在适应,所以理所当然的就很有摩擦和小问题。孩子们之间熟悉了,会从“只在心里想”到“我们一起玩”(有的是用语言、有的会直接上手——摸一摸、挠一挠、还有的直接紧紧的来个拥抱),所以不同的孩子在迎接同样或不同的“打招呼”的方式时,反应也不一样。有的会说,好的,我们一起玩;有的会说,老师他抓我;有的会什么也不说,直接以“抓”还礼;还有的直接拉着手玩去了……这些孩子们之间熟悉的过程,我们老师是知道的,但家长们未必知道,他们或许也有很多的问题,只是有的时间不凑巧,来不及咨询老师,于是在国庆节前召开了小二班九月交流会。
家长们都按时到会,有没时间的,就让孩子的舅舅和 大伯来。为孩子们感到高兴,他们有愿意陪他们一起成长的爸爸妈妈。
知道家长们工作忙,我做足了会议准备,让他们不虚此行。会议开始让家长们看了一张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图片(下图)
大家都说这是“中国式过马路”,可是这样状况出现,只是一方的错吗?每个人都在想又不是我一个在闯红灯、又不是我一个人超过了斑马线;又不是我一个滴滴的按喇叭……如果大家都能换个方向想问题,我过线会不会有危险、会不会挡到右拐的车辆,造成堵车呢?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与人方便,就是在与己方便”啊。同理幼儿园就是培养孩子们各项规则的地方,但单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园共育,不能是幼儿园有幼儿园的教育,家庭有家庭的教育,只有“育” 没有“共”。既然是孩子们将你们和我们联系在一起,又有着一样的目的,为何不能发现孩子的问题开诚布公的聊聊呢?
适当的浇灌,合理的放手,才能静待花开!不然N年以后可能就会和社会某一项现象一样,成为不可挽回的悲剧!
家长们看后,很是震惊!可是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养成好习惯、好品格,这又怪谁呢?
第二个问题——“爸妈,为什么当初你们从不運我?“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让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够一芳永速。更重要的是。我们逼迫孩子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实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只不过长大后,放弃和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现在我们不狠下心,劝孩子学会“七十二变"以后又有谁会生陪在他身边,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父亲给予男孩子以榜样的力量,给女孩以安全感。很多研究都发现,男孩子在4岁以前,父亲角色缺失会使他缺乏男性力量易于女性化;女孩子在5岁以前缺乏父爱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时会焦虑、羞怯或无所从。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当孩子出现不当的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绝不能手软,更不能把宽容演变成纵容。
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目标的父母并不难,和老师们一起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点儿也不难哦,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交流会大概从下午5:20一直到7:30,家长们真诚交流,我们共同解开谜团,坚信孩子们在家园共育下,定会茁壮成长,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有一双会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这样长大的孩子,你何必担心社会会抛弃他,他们会成为中国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提到“中国式”不再是负面的,而是满满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