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经看过一档城市农村孩子交换环境的真人秀节目——《变形计》。节目组打着“拯救城市孩子,帮助农村孩子”的旗号,将城市孩子送到农村,将农村孩子送入城市。也许这样做可以使城市的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体恤父母的辛苦,但节目组让农村孩子在短短的几周时间内,在城市中接受各种五光十色的物质文明的冲击,这样真的不会使他们内心的自卑更加严重吗?当节目结束后,当他们回到破旧的农舍后,不会从此厌恶自己的生活吗?
诚然,节目组的工作人本意是好的、善的,但是他们没有设身处地地根据农村孩子的心理状况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对他们有好处的体验,而去盲目地设置节目环节。这难道不是对这些天真孩子的一种伤害吗?不经过思考的善行也有可能会伤害他人的自尊。所以行善之前,我们必须思考审视我们的行为,这样的善行才是真善!由此可见,不仅过思考,盲目地去为了行善而行善,这样做与直接伤害他人无异。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我们从那个小到大都在被培养的一种品质。它的内容往往都是,乐于助人,孝敬长辈,尊重他人等。但是,随着我们一点点地成长,所见所听慢慢变多,却惊奇地发现,一些看似善意的举动却并没有带来好的结果。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信奉善良的人会有不同的结局?难道是长辈们说错了?不!他们并没有说错,善不管在什么时代都是人们相互依靠,共同成长的根基之一!我们只是在行善之前缺乏充分的思考,世间万物都有它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善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行善之前必须明确,出于善意的行为并不意味着都可以为他人带去正影响或者是正价值的。我们需要对自己出于善心的善举加以思考,才可以利人利己!
有时,不假思索的善会导致庸众的迫害。作为行善者的我们在行善之前,需要站在受助者的角度去思考,方可达到利人利己的目的!图灵,英国二十世纪的科学家,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由他带领的破译团队,在二战时期破译了德国纳粹的电报为英国占据的扭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许直接决定了不列颠帝国的存亡。而且,计算机最早的雏形就是由他提出来的,这为未来计算机的发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一位改变人类命运的伟大科学家却因为自己的性取向在当时与大众不同,于是“善良”的人们未经深思,便决定将这个异类同化:给他注射雌性激素!于是,在“善良”的庸众的思想压迫下,他最终选择了自杀,终年四十一岁。
也许大众认为,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强加到他人头上是善的。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表面是善,而在他们内心深处却是对无知的盲从,而正是这盲从使人类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善不应是一种本能的情感流露。而是站在需要帮助的人的立场上思考,他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真正帮助到他们,这样“善”才有了好的归宿。没有了正确的思考,我们都将会迷茫在善而不得的纠结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