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金銮殿地面的砖有个传说,说它是金子造的。可是每当我们游览故宫时,看到金銮殿地面那温润如墨玉的砖,却怎么看也不像是金子做的。那这个传说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这个问题有两个说法,但谁也说不好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第一,是说这种砖是为建造皇宫而专门烧制的细料方砖。我国造砖建房古已有之,但这种砖由于是专供皇城大内,因而用料考究,做工细腻,质地密实,敲起来有金石之声,因而叫做『金砖』。
第二,是说这种砖烧制好后,要用到北京城的『京仓』储备以供后期使用,因而叫做『京砖』,后来发音上以讹传讹,就叫做『金砖』了。
其实另外还可以有一个说法,就是这种砖除了原料要求极高外,制作过程也极端追求完美。
说到用料考究和制造过程,根据明代在主持此项烧砖工程的工部郎中张向之所著《造砖图说》中的记载,『砖长二尺二寸,径一尺七寸。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乾黄作金银色者,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椎,椎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复澄以三级之池,滤以三重之罗,筑地以晾之,布瓦以晞之,勒以铁弦,踏以人足,凡六转而后成泥。揉以手,承以托版,砑以石轮,椎以木掌,避风避日,置之阴室,而日日轻筑之。阅八月而后成坯。其入窑也,防骤火激烈,先以穅草薰一月,乃以片柴烧一月,又以棵柴烧一月,又以松枝柴烧四十日,凡百三十日而后窨水出窑。或三五而选一,或数十而选一。』其制作过程之复杂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讲,其身价必然不菲。
另外,皇家工程是不能停工待料的,从制坯到烧成,从运输到使用每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都要估计到。因此,为了保证质量和施工用量,往往用一块砖要同时多制六七块砖。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是最好的,也要1:1,大型的要1:2,也就是说不同规格的砖,为了保证工程需要,最少也要1~2倍的烧造。可想而知,本来就非常昂贵的砖,又因此而身价倍增。
在烧制完成之后,下一道工序自然就是铺砖了。铺砖,在过去叫做『墁』。紫禁城的铺墁工艺,要求更为严格。首先进行砍磨加工,以使墁后表面严丝合缝,即所谓『磨砖对缝』,然后抄平、铺泥、弹线、试铺,最后按试铺要求墁好,刮平,浸以生桐油,才告完成。清代官书《工程做法》上规定,砍磨二尺金砖每一工只能砍三块。而墁地时每瓦工一人,壮工二人,每天只能墁五块,而其他运输等杂役所使人工尚不计入内。这样的方法,其成本更加倍增。
不过有趣的是,当年为了确保质量,分清责任,每块砖上都烧制上了年代、产地、监造者、制作者、规格,以备察验。例如宣统二年戌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德记小六甲,徐玉山,鲍文华造,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何刚德等。
但是,最为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百多年前,已不再烧造金砖了;更让人遗憾的是技艺也因此失传。解放后曾试制过,但未成功,因此故宫中的金砖便成了无价之宝。现在除了宫中使用的以外,尚存有一点点备用的,成为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专题介绍: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近现代技术、社会、人文的发展,好像离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传统越来越远。其实不然,我们生活中仍然有着很多传统留下的痕迹。本专题从生活各个方面分享给大家这些传统的内容,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内容给大家做为参考。各位亲可以以此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启蒙知识,也可以给家中的孩子看一看,讲一讲,以便让这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
本文是本专题的第二篇文章。本专题已发表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