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两篇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一篇是《1500万留守儿童现状曝光:手机正在加速学生间的分层》,另一篇是《潘展乐家世曝光: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格局和眼界的较量》。两文都是关于“曝光”类新闻,这不过是当下新闻抓住大众猎奇性心理性特征的惯常写法。但相同的一点都是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个是反面新闻,一个是正能两满满的。
家庭教育是我们社会一个亟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何以成为一个问题,我觉得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中,对财富的态度以及女性在社会职场中的身份的自我认定的根本性改变,即有家庭传统相夫教子的教育主体摇身一变成为所谓职场的积极参与者。二是受封建思想残余思想影响及对女性教育的不重视造成当今家庭教育主体母亲育儿身份功能质量的极大降低。三是人口迁徙务工人员潮流而来的留守儿童的形成,以至于母子分离,家庭结构的解析与母亲功能的丧失。简而言之,就是母亲教育的不重视或基本丧失,尤其是农村群体的普遍文化程度低下的女性为了经济的独立被迫谋生二远走他乡。
在《1500万留守儿童现状曝光:手机正在加速学生间的分层》一文中,开篇一句话:“越是普通的家庭,父母越是不要放任孩子被时代的陷阱裹住。”而我们当下社会中,却恰恰相反,大量农村孩子,一是由于父母的不在身边,有祖辈抚养教育,放任自流,家庭教育的基本丧失;二是由于受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手机游戏放任自流,尤其是假期,当然上学期间也不例外。现在的孩子和我们的童年(我们是70年代末生人)完全不同,他们只要一部手机即可,完全不会融进大自然或基本不出门。这也是当今孩子独孤和学习能力发展不完整的根本原因,自然界是孩子的最好乐园,是感受与形成一个人最全面人性和学习的最佳场所,而如今的孩子基本与自然基本隔断。即便是“寒门”也“难”“出贵子”了。于是作者在文中写道:“不由得想起前段时间以为网友的疾呼:农村孩子没救了!”这一声“疾呼”如鲁迅的“救救孩子”一样震耳发聩!
在“手机正在慢慢腐蚀孩子的人生”一节中,作者写道:“一旦离开电子产品,悠悠整个人就毫无精气神。不少沉迷手机的孩子,已经到达了一种上瘾的程度:有的孩子藏起手机,半夜三更躲在被子里一刷就是一个晚上;有的孩子流进父母房间,拿走手机躲在衣柜里一玩就是一个下午;海域的孩子,威胁家长不买手机就自杀,不给玩游戏就离家出走……”相信大家对于这段文字描写的这些情境是身临其境或是早有耳闻甚至是司空见惯了!其实,身为多年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所带的班上,此种情况都已亲身经历,与学生在手机上斗智斗勇也是见怪不怪了。在刚结束的一届学生中,就不少这样的学生,其中有两个非常典型,两位多少男生,其中一位是每天上课都是睡觉,基本不学,但人很聪明,开始还以为是由什么心理疾病,但有一天终于明白,是父母在家基本不管,每天晚上拿着一部手机,玩到一两点,实在困得不行才睡,于是白天在课堂就是“睡神”般的存在!这个学生,严格监督,不但不学,反倒有更强的抵触心理!另一个也是不学,但爱读书,考试每次都是几分到十几分,作文都一字不写。整天精神恍惚无神,但只要拿起手机玩起游戏,就精神抖擞,如打了兴奋剂一样。这个学生,我语文上要他坚持写日记,在强力督促下,还写得不错。这样的学生一个是基础没有,学不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如这篇文章说的:“更可怕的是,长期使用手机,会吞噬孩子的大脑。”确实如此,大量电子光视频的冲击,这些毫无思考可能的信息的灌输,已经把孩子的思考能力给磨灭完全废了。关于这一点,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已经解释的非常透彻。当下社会大环境就是这样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君不见在大众公共场合如地铁、火车站、餐饮类场所等,几乎是人人一部手机,人与人之间真正做到了“近邻也如远亲”一般。在手机这种当今如毒品一样侵蚀孩子心身的现代化,孩子的各种有关学习品质都日益下降甚至完全退化。文中提到:“专注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认知能力受损,神经和记忆变得迟钝……”
在“手机正在加速学生间的分层”中,作者提到的很多在学校的情况,如“很多孩子上课犯困,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晚上熬夜玩手机。”和我在班上看到的前文写到的情况如出一辙,这就是当今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于是,在初中毕业,大部分农村孩子已经无援高中,只能上职校,或是进厂打工开始走进社会。从我们现在的学校初中毕业的分流基本可以非常准确地看出学生的分层:一些自觉远离手机或比较自律的学生,基本上是家庭教育比较关注孩子的,这些学生大多能顺利完成初中学业,升入公立高中;而与之相反的,基本就是交钱上民办或是进职校。然而,更可悲的是这些不重视孩子教育家庭,每次和他们反映孩子的问题所在,几乎是统一口径:“我们也想管啊,可是没有办法,请老师多费费心吧。”正如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第一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作者在文章分析这些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的父母:“这些父母早已习惯了孩子被淘汰、被分流,却从未想过‘寒门难出贵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这种情况的背后,还有一个错误的教育思想在指导,那就是“顺其自然”的自然教育法则,很多人都以为现代社会下,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成才之路,虽不知,那只是大家的一厢情愿的臆想而已,而且,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很多真正有才能的孩子被耽误甚至错过以致完全浪费了。在此,作者于是进一步推断:“手机看似神通广大,能连接广阔的世界,却成了千万个孩子打破宿命,实现阶层跃迁的最大障碍。”
然而在另一篇《潘展乐家世曝光: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家庭格局和眼界的较量》文章里,与前者父母这个群体最主要或最大的区别是教育者文化程度以及对孩子教育程度的重视的:家庭格局和眼界的区别。首先,在这些中产阶级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孩子教育观念上,都会相信孩子,而且会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正如作者在文中说的:“相信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最初的信念或勇气是来自于家庭,这就是著名的“伟大来源于家庭”的真正原因所在。家庭环境与教育是一个人后来成长的真正的根源。只有在正确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才能在未来走进学校以及融入社会后有更为良性的成长和发展。正如曾经有人说过的:“一个人的基础教育不是在学校,不是在社会,而是在家庭。”文中写到刚在巴黎奥运会上100米游泳比赛破纪录获得金牌的潘展乐,还有拼盘求运动员孙颖莎,还有郑钦文,写到:“郑爸一开始就是把郑钦文当作一流选手来培养。先是找到中国前网球运动员李娜的启蒙教练夏溪瑶,到湖北省队教练余丽娇,再到后来的世界著名教练卡洛斯。什么阶段,请什么教练,郑爸都已经做好计划,心里有谱。”这就是家庭教练的格局和眼睛,与前文中普通人家或农村普遍家庭的散养下手机瘾甚嚣尘上的家庭的孩子有着天壤之别。有道是“父母的目光着眼在哪里,孩子的人生就会在哪里生根。”放任自流的家庭教育下的玩手机的孩子,他们的人生自废武功于游戏;而有着长远目光和大格局的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步步为营敢为人先不负众望。这就是作者在文章说到的:“父母的格局,便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决定了孩子一生所能抵达的上限。”那些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真正的“根正”——有着三观正确的父母,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大格局和大眼界的教育思想,才会有孩子的“苗红”——父母关注下的良性发展,良好教育下的顺势而为,大格局与眼界中的大收获。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永远没有错。”错的是父母,是父母思想指导下的家庭教育。正如文章最后说的:“都以为教育是爱拼孩子,其实是在拼父母。在孩子成为‘别人家孩子’之前,我们不如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我们常说:“要毁掉一个孩子,只要一部手机就够了。”这真的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而要成就一个孩子,却要至少三代人的积累。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关系一个人的一生,更是关系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在当今已经日益凸显。
毕竟我们每个人只有唯一的一次生命,幸福人生,从家庭教育开始,因为它是人生幸福与一切的的根源,人生不可逆,教育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