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2012年影片拍成,2013年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2014年导演吴天明去世,2016年上半年上映播出。
有点搞不懂:为什么电影还没有播出就获得了金鸡奖?为什么电影拍成要等4年在上映?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在10月的一个雨夜里我看了这部电影。
首先,我承认我快进了。作为一个站在80后尾巴上的人,我还是快进了。
天鸣父亲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唢呐匠,但是没有师傅收他,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这时是中国农村的80年代。但是即便是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唢呐这门手艺了:天鸣在河边学习的时候,几个庄稼人路过,有人夸孩子刻苦努力,有人却说学成唢呐又有什么出息呢,有人一句话回过来:你爸死的时候你不请唢呐?由此看来,虽然有人质疑,唢呐还是有市场的。
天鸣继承了师傅的唢呐班。说实话我没有想到师傅会选天鸣。就像师傅让晚进门的师弟蓝玉跟着学吹唢呐,却让天鸣跟师娘下地干活,出门接活也不带他,却让蓝玉跟着去见世面,天鸣敏感的感觉到:师傅看不上我。很多年后师傅问天鸣:你知道当初我为啥收你做徒弟?天鸣回答是师傅心善,怕师傅不收爸爸把自己打死,师傅却说是因为天鸣的眼泪,父亲摔倒磕到额头的时候,天鸣哭了。也许师傅是有自己的衡量标准的,就想唢呐的顶级曲目《百鸟朝凤》也只吹给有德行的人,有钱也不行。
天鸣跟着师傅学习了十几年,从13岁跟着师傅,到24、25岁,不过10年出头的时间,没想到学成后自己开始接活,这个行业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化。
电影中直接表现冲突的一幕:天鸣的游家班在一次喜宴上吹唢呐,主家同时还请了西洋的乐器。长号、短号、架子鼓,在加上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在舞台上唱歌,一亮相男女老少就都被吸引走了。游家班和这种新型的演奏方式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当然也打的头破血流。
记得小时候,不管是红白喜事,都有很热闹的唢呐声,虽然那时候都分不清乐器的名字,只要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是有哪一家在办事了。现在家里那边办事的,除了白事还是请传统的这一班,喜事几乎已经没有了,都是很娱乐的东西,有的是唱戏,有的是唱歌,有低俗的还有跳脱衣舞的……乱七八糟
八、九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年代,很多西方的文化、概念进入了中国,慢慢也渗透到了农村。结婚喜宴不在家里做大锅饭了,在饭店包桌,不需要总管了,请的是司仪,当然也不需要唢呐班了,放的是时髦的结婚进行曲。在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把学习唢呐当做自己的梦想了,有钱没钱人家的孩子学的都是吉他、钢琴等西洋乐器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的,我只是很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电影,但是我承认我是有快进的,有些东西我并不感兴趣。这也许就是民间文化的失落吧,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我们已经渐渐走向另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