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知识焦虑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涌现和五花八门的书籍出版,你看着很多方面的书,这个想读,那个想读,可是就是不知道该读哪本或从哪本学起,结果就是哪个都没读或效率低下。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这本书非常适合你。(以下是读书总结,着急的人可以直接去看书)
《这样读书就够了》是一本让你冲出知识焦虑漩涡,通过拆书,使用“便签法”帮助你快速真正内化知识为己所用、提高能力并构建知识体系的实用类书籍。
书该如何读呢?
书籍的选择:以终为始
知识焦虑的根源就在于没有理清楚目前对自己最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是凭着对“博学”的向往,期待着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看见什么都想学,随手收藏、随手报名、随手加书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是读书的最大误区之一。
然而,职场人早已与学生不同了,面临的问题不是理想化的试题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职场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学习如何读书的第一个要点应该是:读什么书?
这取决于你目前所面临的最重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即以终为始,优先选择能够解决你问题的书籍,并以最终真正解决问题为目标——这也是“拆书”的核心目标。
所以,读书的第一个要点其实应该是:1. 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例如,在与同事共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说服能力较弱,而自己的意见虽然事后证明很重要ta们却仍然不愿意听,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要去学习如何更有效地说服别人,这时要看的就是说服类的书籍。
确定了要读的书的类别,第二个问题来了:出版的书籍那么多,2. 如何选择具体的书呢?
这里有几个小建议:
- 看书籍题目、作者(甚至是作者介绍)、目录、副标题、引言、推荐语等内容。这些可以告诉你这本书是在讲什么,又是如何讲的,作者水平如何。
- 去豆瓣看评分和评价,通过别人的评价也可以推断出一本书的质量。
- 找他人推荐,如知乎、知道的专业人士、甚至是朋友圈。推荐的人越多,一本书可读的可能性就越大。
到这里,我想点出以上内容隐含的信息条件:
A. 读书的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也就意味着书读了之后要实践,最终的结果是能力的提升或问题的解决,不是你把全本书的内容都记下来了——这也是很多人有的最大误区之二。
B. 为了解决问题去读书,还意味着这问题是你经过梳理发现的当下最想(需要)解决的问题,读书的行为是主动的,而非人云亦云,别人认为你需要解决的问题,别人让你读的书。
书籍的阅读:拆书
经过问题梳理和具体书目选择,最终我们手里拿着一本书了(可以读相关领域的多本书,但一次读一本哦),终于来到了我们这本书的核心——“这样读书”是如何读书?也是我们读书的第三个问题:3. 如何读书?
答案就是作者创建的拆书——一种学习方法论,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书籍知识真正为学习者所用,将知识与学习者以往经验所关联,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其理论基础就是成人教育五大公理:
- 自我导向。即主动学习、读书
- 关联经验。读者讲知识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
- 强调实践。知识最终能够内化实践。
-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拆读最终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 内在驱动。学习的驱动因素是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而非通过考试。
拆书的方法:便签学习法
接下来我们迎来了第四个问题:4. 如何运用拆书来读书呢?
答案是便签学习法,简称便签法,强调以简单的方式,让我们的学习思路从知识导向变成以自我为导向,即从学会知识变成能够应用解决问题。
※ 便签法需要的工具有:
- 3种不同颜色的可反复粘贴的便签(记为I、A1、A2),掌心大小为佳。
- 多色指示标签。
- 一支笔。
※ 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1)所读之书是实用类书籍,读书是为了提升能力、解决问题。
2)较快地阅读。
遇到理论、建议、观点或难点时,问自己:这对我有多重要?如果对我不重要,不用管。如果有用,则放慢速度细读。
3)在“对我重要”的部分,在便签I上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相关信息,并将原文的知识点加工成具体的操作方法或步骤,贴在相应书页。
如果原文简单易懂,可以不用便签I,直接在重点部分划线即可。
4)问自己是否有相关经验,或是否听说过、见过相关事情。写在便签A1之上,贴在I旁边。
经验要真实,反例也可,并要进行反思。
5)规划以后如何应用。
先思考目标,再写下实现目标所要实施的行动,在A2之上,贴在旁边。
A2要尽量清晰、精炼。如果有3个目标、行动,就用3张便签。
目标要明确、可衡量、可实现、结果导向,并具有明确的deadline。
行动与目标相关,步骤清晰,行动人明确,地点、时间及频率也要清晰可执行;且运用了原文知识。
6)在便签书页上贴指示标签,提醒自己本页有学习点。
可以给自己设定颜色规则,如红色指示标签表示这一页非常重要,绿色表示这一页的目标要立刻行动起来……
7)看完一本书后,将所有A2拿出来贴在显眼的位置,提醒自己落实。
小彩蛋 :可以使用重述的方式判断所读的文章是否是鸡汤文。如果发现无论如何努力重述的信息都是众所周知的,那可能就是一篇鸡汤文。
便签,还能用来追问和反思
便签法能够大大提高我们读书的效率,让知识真正为我们自己所用。除此之外,便签还能帮我们追问、反思。
追问和反思从便签A1开始。
很多我们以为自己遇到的非常棘手、无论如何也没有解的问题,其实早已经有现成的答案;很多我们以为是问题的问题根本不是核心问题。
这时候利用A1和A2进行追问和反思,就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核心问题,并制定符合的目标和行动。
使用方法是:
1)在A1便签上写下自己的亟需解决或非常重要的问题。
问自己:这个问题肯定没有现成答案或可供参考的方案吗?
如果有,则去查找或询问,分析、整理得到的信息,内化、应用,而不是自己创造新方法。
如果没有,接下来进入第二步:
2)将真正需要解决没有答案的问题写在I便签上。
重述问题,追问自己*,以澄清、理解问题并找到问题根源。不要越过该步骤。
- 前:为什么这件事对我很重要?如何出现这个问题的?
- 因: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如何验证或排除?还能从其他人哪里得到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 后:如果解决了问题,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是我想要的结果吗?
- 果:如果什么都不做,又会发生什么?
- 适: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可能性的分析?有没有不符合分析的实例?
- 用:要解决问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 边:有没有其他可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 界:不同的意见或类似的问题,与我的思路有什么区别?交界在哪里?
追问自己以上问题,就可以得到能够写上I便签的真正问题了。
3)在A2便签上写上规划和应用。
这与读书所使用的A2便签要求一直,目标要清晰、可控、可实现且有deadline,行动要明确、可执行、与目标一致。
可以多写一些行动方案,然后综合评估各个方案的现实性、成本收益和可控性,最终挑选具体行动方案。
便签,也可以帮你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现在我们更多的讲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信息。
我们的时间被分割成一片一片,很多人往往不思考就直接用来刷手机看视频(管理碎片化时间:7 | 碎片化时代,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
信息也成了一片一片,微博、知乎、微信、抖音都成了我们的收藏库,却从来没有打开过。然而这些碎片信息从未真正属于我们,因为它们是散沙而非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部分。
便签就是一个帮我们聚沙成塔的好工具。看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便签一组就3张,不也是碎片化的信息吗?
别急,听我将方法道来:
1)我们收集到一条信息,对其进行重述概括,写在I便签上。
2)追问自己“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问题,给信息做补充。
3)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并思考分析,写在A1便签上。
4) 未来可以如何做,做个规划,写在A2上。
如此我们收到的信息不再是孤立的一条,而是具有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以往经验分析和未来行动规划的晶体结构。
我们有了多个这样的知识晶体以后,相似的、相连的、甚至是看起来相反的知识可以相互连结,形成更大的知识晶体,更全面地把握对相关方面的理解和知识应用。
5) 将知识晶体相互衔接,最终形成真正的知识体系,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现在,你还认为便签学习法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吗?
有了具体的搭建方法步骤,那么到底从哪入手呢?有3个思路:
1. 从问题出发
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向自己追问反思,向他人请教咨询,找到问题本质,确定前因后果,明确适用边界,制定目标和计划。
2. 从点到网
从别人的经验、建议、书籍的短文句子,甚至是网络的碎片信息入手,进行分析整理,用便签搭建小的知识晶体,逐渐建立体系。
3. 从网到点
挑选某个领域的一本优秀著作,认真梳理书籍的框架体系,并在最后将自己所写的便签往框架里面填充,将从其他书本看到的知识或其他来源的信息填充进去,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填充进去。
最后可能发现有些框架是空的,自己没有写便签,说明这部分对自己没有用。有些知识点可能还不清晰,这说明知识点的适用边界没有明确或是框架需要升级。我们升级的过程,也是我们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
聪明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3种思路完全可以综合到一起用,这便是搭建知识体系最好的思路了。
当然,并非说我们要在每个领域都搭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专家。能够精专一两个领域即可,而其他领域“够用就好”。
总结
《这样读书就够了》提倡的拆书理论,强调的是“功利”读书,让我们从实际问题出发阅读,并最终实现能力提升、问题解决的目标。
它与旨在提升阅读能力和理解力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本书,具体如何选择,那就要从你的问题或需求出发了o( ̄▽ ̄)ブ
小镜子
202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