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克罗齐出生在一个富裕,正统天主教的家庭。他受到了系统的天主教神学训练,起初,他是个虔诚的教徒,从各个方面对宗教进行了研究,一直深入到宗教哲学和人类学,渐渐地,他的研究取代了信仰,他也变成了一个无神论者。一次地震摧毁了克罗齐居住的小镇。他失去了父母和妹妹,自己也身受重伤,多处骨折。平静的养伤生活增强了他对学问的兴趣。他热爱文学和悠闲的生活。克罗齐担任过教育部部长,但他对政务并不认真,主要时间花费在对思想界的分析和评论。
他的第一部著作是部论文集。在他看来,心灵是最基本的,终极现实。他拒绝承认黑格尔之后的全部哲学。一切现实都是观念;除了呈现在我们的感觉和思想中的东西,我们一无所知。因此,一切哲学都可归结为逻辑,真理也只是种观念之间的一种完美的联系。他认为哲学是对具体世界的研究,科学则是对抽象世界的研究。不得不说克罗齐经院传统的论述让读者头昏脑胀。他尽可能的使所有观念确切,抽象,不现实。他不喜欢把一个观念简化成实际结果来给它下定义,宁愿将实际事件归纳成观念,关系和范畴。他把这些概念和概念游戏称为逻辑。
他的哲学关注的不是生活的实际问题,而是生活的理论问题。他把历史视为运动中的哲学。而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展示处于因果联系的作用中的人,而非抽象理论中的自然和人。要寻找真实的史实是非常困难。历史学是从众多谎言中挑选最像真理的谎言的艺术。他对黑格尔,马克思之类的理论家完全没有好感,因为他们把历史歪曲成三段论推理,并使结论符合他们的偏见。编写历史的哲学家应该去揭示因果关系,而不是探究什么宇宙目的。历史的价值在于其现代意义和给予后世的启示。如果历史学家把它当成自然启示录和人类的镜子来写的话,历史会成为唯一真实的哲学和唯一真实的心理学。
克罗齐的哲学同样具有浓厚的文艺批评和美学色彩。他喜爱艺术。艺术让我们直接面对真实的人和独特的事实,让我们在真是的特定形式中直接感受到哲学的普遍性。艺术只服从想象而想象在思维之前。审美活动的本质就在这种静止之中,艺术家在静止中全力构想他心中的完美形象。外部表现只是一种机械的技术和手工技巧。
美是能够捕捉被感知事物的本质形象的构成。美属于内心形象,而不是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我们很乐意认为,我们与莎士比亚的区别主要是外部表现技巧上的高低,我们的思想由于藏的太深而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但是,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种区别并不在外化形象的能力,而在于能否在内心构造一个能够表现对象的形象。甚至连观照这种美感,也是一种内心的表现形式。在我们欣赏美丽的艺术品时,被欣赏的东西永远是我们表达出来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直觉。审美的秘密就是具有表现力的形象。美是恰如其分的表现。
评论:克罗齐的哲学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智慧,著作有气无力,缺乏生动的例证。他的历史论只抓住了真理的一条腿。历史应该与哲学相结合,但历史不是哲学的分析,而是哲学的综合。至于美学,艺术的本质不仅仅在于构思,也同样见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