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在我国的饮食文化史上,有两位文人可谓贡献卓越。一位是唐代的大诗人杜甫,一位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他们二人反映饮食文化的诗文都超过了300篇。如果将两人再进行比较,苏轼的贡献又高于杜甫,因为杜甫着重通过饮食题材去反映社会生活和针砭时弊,苏轼则侧重于品味、讴歌各地土特产和咏赞烹调技艺。尤其是苏轼性格豪放豁达,在挫折困苦中依然自得其乐,自有一种无可无不可、每于峰回路转处淡定自得的人生智慧。
宋神宗元丰二年十二月,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生活很凄苦,从他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就能看出。信中写道:自从我获罪一来,所来无事,就想着纵情于山水之间,一解心中的愁苦。之后,我就游舟泛河,行走着大好河山,经常是和一些渔人樵夫住在一起,有时候,我喝得酊大醉了,就会发些酒疯,这时,往往都会被人责怪,庆幸着这里没有以前认识的人,否则看到我现在的样子不知道会做何感想。以前的亲朋好友,再也没有写过信来安慰我,可能大家唯恐对我避之不及,哪里又会上赶着和一个罪人问好呢。或许还有人正好庆幸自己和我没多大关系,能够逃过一劫吧。
但是,这种颇为消极的情况逐渐有所改善,艰苦的外在环境并没有消磨他的意志,他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生活的细节上,以此表达对社会和政治的失望。他对黄州的风物人情怀有浓厚的兴趣,在此居住近五年的时间里,写下数百篇的诗歌、笔记、文,这里面就有很多以“吃食”为题材的。其中对炖肉、炒菜、烹菜、煎饼、煮饭、熬粥、煨羹都做了详细具体的介绍,譬如《寄周安孺茶》《次韵乐著作送酒》《杜沂游武昌·以除花菩萨泉见饷》《蜜酒歌》《为甚酥》《元修菜》《豆粥》等著作。后来,黄州历代的名厨在学东坡菜肴和自己长期经验的基础上,将这些统一整理后编制成的《东坡三十二味》。
这三十二味分别是:东坡饼、东坡烧饼、东坡肉、东坡蒸猪头、东坡炖火腿、东坡烧肉、东坡羊骨肉、东坡春脍、东坡春野鸡肉、东坡鲫鱼、东坡鳊鱼、东坡黑鱼、东坡回鱼、东坡笋、东坡蜜酒、东坡二红饭、东坡豆粥、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狗肉、东坡甜藕、东坡鲍鱼、东坡鱼、东坡牛肉、东坡元修菜、东坡压茅柴、东坡棕榈、东坡玉糁羹、东坡饮水、东坡茶、东坡河豚、东坡三脆。而关于这些菜,也有流传于世的做法和小故事。
东坡鳊鱼:东坡喜食鳊鱼,曾有诗赞其味美。诗曰:“晓日照江水,游鱼似玉瓶。谁言解缩项(鳊鱼亦名缩项鲂),贪饵每遭烹。杜老当年意,临流忆孟生。吾今又悲子,辍筋涕纵横。”他一到黄州,就对这里的鳊鱼产生了兴趣,常与潘生(大临)等垂钓江上,钓鳊野炊。当时如何烹制,现已无法知道,按现今黄州的传统做法,用这种鳊鱼红烧、清蒸、油焖都可以,而且都味道鲜美。
东坡蒸猪头:东坡《仇池笔记》载有煮猪头颂:“净洗锅,浅著水,深压柴头莫教起。黄豕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有时自家打一碗,自饱自知君莫管。”
蒸猪头肉的方法在北魏时的《齐民要术》上也介绍过:“取生猪头,去其骨。煮一沸,刀细切,水中治之。以清酒、盐、肉蒸。皆口调和(调味适当)。熟以干姜、椒著上食之。”这与东坡介绍的方法是有些相同的。
关于猪头肉,还有这样一段故事:王中令(即王金斌,后唐时太正人,宋初官拜安国军节度,死后加封中书令),到了蜀地,因为没有食物,饿极了,走到一个小村落的寺庙里,主僧竟然是醉着的,他坐态不正,狂傲异常,王中令当时看到这个僧人一点儿佛门戒律都没有,就想要按罪论处,哪里知道僧人一点儿都不惊慌,反而是王中令颇感差异。王中令想要问僧人要一些吃的素菜,僧人却说:我这里没有菜只有肉,僧人会做猪头肉,味道十分鲜美。王中令说,你除了喝酒吃肉,难道就没有别的本事了吗?僧人说:我还会作诗。王中令马上让他以猪头肉来作一首诗。于是,僧人道:“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荐,香软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这首诗里,其实说的还是猪头肉的做法——把猪头洗净刮光,去骨,以盐、姜等调料抹其四周,用芭蕉叶子裹住,入笼猛火蒸一二小时,待熟后再用杏子酱淋一淋就可以吃了。
东坡春鸠脍:《东坡集》载曰:“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在城东开荒种地,于瓦砾中发现了他在家乡爱吃的芹菜。这芹菜,就是蕲菜。鄂东各地都有这种菜,蕲春的“蕲”本为芹菜,因以“蕲”(芹)名县。东坡就把他家乡特有的春鸠脍的做法拣了起来。这就是取斑鸠胸肌肉,切成丝入猪油锅,用旺火炒至半熟,再用芹菜段,加盐,下酱油拌炒。如此便是“春鸠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