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为我的一生将致力于对生命的痛苦做出反应,后来我发现这过于沉重,过于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难免会被乌云所笼罩,被绝望所吞没。在徘徊中,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的人生可以对生命的美丽作出反应。当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满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这个转变,我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卢森堡博士发现的非暴力沟通模式。我对非暴力沟通感兴趣,始于2005年底。
当时,一位朋友给我带来了非暴力沟通艺术的英文版,并告诉我作者卢森堡博士希望能有中文版。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没怎么放在心上。可开始读后,却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后来我再给卢森堡博士的信中写道:开始时,我并不指望能学到多少东西。可是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激励自己的方式无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认为自己应该做到许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责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这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内在的分裂与不满。
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他们所反映的需要。这促进了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兴奋之余,我写信给代理,该书版权的美国出版社表示愿意翻译此书并联系出版。隔天,我就收到了该书的英文版编辑,非暴力沟通培训师吕敬安女士的来信,她表示愿意校译我的翻译。此后,我就在静安的指导下展开了对全书的翻译工作。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还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特别是第一章,先后有十几个朋友帮助润色及推敲关键词的翻译,其中有位朋友还在电话中帮我逐句的校译。
此外,一些读过译稿的朋友也来信表示鼓励。我的朋友杨瑞在信中说,你的翻译已经产生了现实效应。我觉得第九章很不错,把它发给了一位好友。碰巧他的上司最近老找他工作上的茬子,是一个40多岁的男人。他把第九章(爱惜自己)转发给了他。据说他现在在电话里跟他讲话安静多了。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这或许是暴利的蝴蝶效应吧。
这本书的翻译前后历时近两年,为了深化对非暴力沟通的理解,我于2006年9月前往澳门,协助京安为澳门善姆会提供培训。并于同年12月前往印度,参加卢森堡博士主持的非暴力沟通国际培训。善姆会服务对象是处于困境中的妇女,他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临时住所、短期工,并成立妇女互助中心。为单亲家庭提供帮助。善姆会负责人的苏珊修女在其中介绍了为什么他们对非暴力沟通感兴趣。
近几年,我们开始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提供培训。这些孩子经历了家庭暴力,我们想帮助他们学习别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约是一年前。我们决定继续预防暴力的努力。通过互联网,我们查询了世界各地相关的培训项目。直到发现非暴力沟通,它看起来简单而且可行,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可以说,没有这么多人的帮助鼓励以及相关的培训。我很难顺利的完成翻译,当然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沟通本身的魅力。换一句话说,是非暴力沟通,吸引了我们参与翻译工作。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人们常说,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我深信: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能力。我衷心的祝愿,非暴力沟通中文版的出版能够有助于我们发现生命的美及力量。不仅使我们内心的创伤痊愈,而且还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的创伤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