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古到今,圈子一直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社会现象,中国人特别愿意做圈子。圈子文化在中国的主流文化里占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主流文化的一种组织基础。
“香港优才计划”和享有居留权的中国公民的《入境条例》, 给来香港的成年人划了圈子,是阳光下的圈子。
年龄、学历、工作经验、语文能力及家庭背景(指本家庭成员夫妻子女)是“香港优才计划”评分项;《入境条例》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前或以后通常居住在香港连续七年或以上的中国公民,可以成为香港永久居民,给来香港读书、就业的内地学生提供便利。
我们都知道,想申请“优秀人才入境计划”移民香港,需要先通过第一道程序,那就是在香港入境处规定的评分制度中取得及格分数才可以申请。大部分人申请“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都是通过综合计分制获得分数的。
2015年香港暂停投资移民:之前香港法律规定内地人移民香港必须在港投资650万港币于房市、股市等,后来更高额限制、并投资不可买房,投资移民没有解决香港政府想引进更多优秀人士,2015年自施政报告推出后,香港虽暂停投资移民,却有着更大的决心吸引外来移民者,万众瞩目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将在2015年第二季度放宽条件为香港引入众多移民人士,移民者们大可不必投资一分钱就轻松迈进香港!
来港居住后,这些人群里大多数的内地人,会不约而同聚在一起,他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大背景,学历的基础和磨砺后的意志大致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底线,家庭居住、孩子上幼儿园、上学等基本生存环境的选择,都有了共同面对的话题,他们经常聚会,讲着普通话侃侃而谈,是的,信息多而全面,可以共享做为生活指南。
这个圈子里的人都是被香港永久居留权的标准模子圈定的,大家照面无须多做自我介绍,互相几句便已知道你我的基本底细,这个圈子很特别,因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划定的人群,这个圈子的简单指向更加单纯,高吸引程度弥足珍贵。
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圈子”就是“社群”、“部落”、“团体”;从个人经验来说,“圈子”就是由志向、趣味、年龄甚至居住地点都比较相近的人自动形成的团体,这些团体常常会以饭局的形式展现在别人面前,而香港这个圈子的各种聚会、带着孩子串门、小型party、互帮特色更加明显。
这个圈子某种意义上是在成功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的,成为了自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大家也着力营造着更加相互适合的气氛,在圈子里可以寻找到浅浅的寄托。
一个人可能同时存在几个圈子之中,在香港也不例外。圈子的多寡,反映出一个人的人格面向多寡。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越强,所涉足的圈子就越多。圈子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人们通常会通过自己的圈子里够得上的资源,再去寻找够不上的资源。圈子的增多与细化,跟社会本身的开放度和容忍度有关。
政府的力量在这里,无形中给来香港永居的内地成年人,划定了这个圈子,在帮助他们立足,过好生活,是个不错的圈子。
港漂们的长辈因此受益,也顺势有了自己住港的圈子,经常聚会,海边聚会自带拿手菜,早茶聚餐分享自己制作的蛋糕,远足旅行的稀罕食品拿来品尝,分享各自快乐的故事,笑声爆棚,寂寞和忧虑是什么?无门而入。
凡事两方面,也有见不得阳光的圈子,像权利腐败的小圈子,扯不到台面,世人唾弃,见光即灭。最终自身难保,圈子也就作鸟兽散了,这种圈子还是不围边的好,人生自毁,害人害己,连累家人,对不起父母。
阳光下,万物生长,圈子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