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杨绛先生形象有力地道出傅雷的风骨!
在信中他对儿子说:“我的感想与意见写起来也许会积成一厚本;我吃亏的就是平日想的太多,无论日常生活,大事小事,街头巷尾所见所闻,都引起我许多感想;更吃亏的是看问题水平提得太高(我一向说不是我水平高,而是一般的水平太低),发见症结为时太早……”傅雷是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博学、睿智,一生都在思考,在践行,同时自我批评,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也督促儿子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读完这本书,一位求真执着、尚理克制的傅雷先生越来越明晰地印刻在脑海里!
傅雷真诚地赞赏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每一个努力和每一份收获,作为父母,他们都热情地表达祝贺。同时,他与孩子的对话平等,他会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同时也会不断地提出建议。在书信中他会指出不一样的见解,告之理由,提出办法,让书信成为教育的媒介。傅聪一直有弹琴会摇摆身体的情形,老父亲不止一次引导他纠正他,终获成功。“我和妈妈特别高兴的是你身体居然不摇摆了:这不仅是给听众的印象问题,也是一个对待艺术的态度,掌握自己的感情,控制表现,能入能出的问题,也具体证明你能化为一个idea,而超过了被音乐带着跑、变得不由自主的阶段。”作为一位父亲,无疑他是严格的。这样的建议,在信中有不少,傅雷都真诚地指出,并且耐心劝诫引导。而这位与他极其相似的儿子,也许他并不是能事事听进改变,但在沟通交流中有吸收,虽远隔重洋,但心一直是相通的,傅聪也回信说过:“爸爸文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热情,很执着,almost fanatic。”这样的精神交会何等幸运,他们不仅只是父子情感,更多的是知己之交。
而这本书中,可贵的风骨还有讲求理性精神,独立思考、敢于怀疑。他一生都爱艺术爱文学,热爱里是把感性的东西融入到理性。他与傅聪在讨论音乐时,不是说教,而是真正地去共情音乐,分享莫扎特的纯粹、舒伯特的感伤、贝多芬的热烈。他提醒不在乎金钱的傅聪要学会计划分配金钱,这样才不会被金钱钳制。他提醒沉浸音乐的傅聪,不要安排严密,给点放松的时间。他深谙西方文化,比较中他更爱中国文化,他结合二者,向傅聪传达理性而克制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音乐、安排家庭、安排一生,他提醒儿子:“……用solid的学识来充实,用冷静与客观的批评精神,持续不断的检查自己。唯有真正能做到这一步,而且终身的做下去,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十几年里,全靠这些书信来传达彼此的心声,无论是最先几日不见信的期盼,还是后来几月一信的思念,在信件来往中谈做学问、做人,父子都深怀一颗赤子之心,信中写道:“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这是傅雷对儿子最真的关照,也是其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