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斜街,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起西黄城根南街,西南至灵境胡同。全长659米,均宽4米。原为河道,后干涸形成街巷,因街巷由东北向西南斜向,且地处甘石桥之东,故明代称斜街。清代称甘石桥东斜街。1911年后简称东斜街
西斜街,走向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起西单北大街,西北至丰盛胡同。全长646米,均宽4米。原为河道,明代淤填成路,因走向呈西北东南斜向,故称斜街。清代,以甘石桥(桥在今灵境胡同西口左近)为界,以东称甘石桥东斜街,以西称甘石桥西斜街,简称西斜街。
这是一对儿斜街。由于老北京城的道路系统多为横平竖直的正交网格,因此这种较少见的非正南北、正东西走向的街道多直白地称作斜街,在称谓上与胡同、街、巷加以区别。行走在斜街上,习惯于在正交路网出行的北京人会明显感受到城市方位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从而形成不同以往的非常规空间体验。斜街不是都城营造之初经规划形成,而是由于河道变迁或其它原因经过漫长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斜街通常是连接两个城市地理位置的交通捷径。斜街可视为正交路网的偏转变异,井然秩序之中的少许无序往往能激发出独特的城市活力,也丰富了城市出行者的街道空间体验。
前面介绍东斜街、西斜街,是以甘石桥为界而论的。甘石桥原称干石桥,为拱形结构的白石桥,1924年北京兴办有轨电车,此地为天桥至西直门有轨电车路线中的一站,遂将拱形的桥面垫平,日后铺路时又加高路面,石桥遂被埋于地下。甘石桥作为公共汽车及无轨电车站名沿用至今。
今西斜街北口正对中央编译局院门及院内六层主楼。据《啸亭续录》载:“公扎尔塔宅在西斜街。”中央编译局用地即清代扎尔塔宅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