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何不动声色的让不认识你的人多注意你吗?
多在他面前出现。
你知道如何在一次尴尬或者僵持的面谈中更好的取得对方的信任呢?
悄悄模仿对方的行为举止。
一、有样学样
你知道在一个没有划线的停车区域,停车方向是怎么决定的吗?
是由第一台车的司机停车的方向决定的。
你很容易发现玩得好的朋友可能买了同个小区的房子,开着同个牌子的车子,用同个牌子的手机或电脑。
模仿是人的天性,当一个人在一个群体里面的时候,这个人会不自觉的模仿群体里面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以免突兀偏差。这种模仿让人心理觉得安全,仿佛遵守了某种无形的秩序。
这就是文章开篇提到的悄悄模仿对方的行为举止是在一次尴尬或者僵持的面谈中更好的取得对方的信任的最好的技巧。
当别人作出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事情,这会传递给我们一个无意识的信号:他和我们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模仿就像一种社交黏合剂,能将人们彼此黏在一起。
我总是自称孩子王,我总有信心能和第一次见面的孩子迅速玩到一起。仔细想想,模仿孩子的言行是我的杀手锏。用他们的调调讲话,用他们的方式玩游戏,然后就被他们视作同类。
当然,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做着你想让他做的事,因为孩子总在模仿你。如果你希望他懂礼貌,那么你自己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要有礼貌;如果你希望他少看电视多看书,那么你也该放下ipad拿起书;如果你希望他不挑食,那么你在吃饭过程也不要挑食。
你是怎样的人,做着怎样的事,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是对的。所以当你的孩子犯错时,你应该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二、标新立异
女生之间最大一个尴尬莫过于撞衫,并不是因为“谁丑谁尴尬”,漂亮的那一位,其实心里也不开心。因为我们喜欢的居然不是最特别的,当它不那么特别的时候,我们立刻就不那么喜欢了。
不难发现,当某种东西对我们越重要,我们越觉得它特别。我家的泰迪YUKI,我妹妹就觉得它是全世界最特别的狗狗,理由是它会叹气……
如果三个人一起约着到一家新开的饮品店喝东西,这三个人一定不会点同样的口味。可能你会说,三个朋友点各种口味可以互相分享。但其实,哪怕是第一次见面的三个陌生人,他们也不会点同样的口味。
有时人们就是不想和他人做同样的事情,就是想与众不同。
妮可的统计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产阶级背景出身的人会避开大家都喜欢的事物,如果别人选择了和自己同样的东西的话,会降低他们对这种东西的喜爱程度。但是,来自工薪阶层背景的人对于和他人打成一片没有那么强的反感,他们更愿意选择大家公认的商品。
所以定位工薪阶层消费者的广告,总强调关注他人以及彼此相连的重要性,而以中层阶级消费者为目标群体的广告往往更强调个性。
三、相似却不相同
前面两点几乎是对立的论点貌似让人有很多的疑惑,到底是模仿从众还是要标新立异?到底大众的传播心理是怎样的?
一直吃同一种食物是乏味的,一直接受新的事物也是疲惫的。其实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念旧情,也不像自己想象的那般喜新厌旧。建立在熟悉基础上的新鲜,才是让人最愉悦的“艳遇”。
模仿效应和差异化效应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人们并不仅仅模仿他们人或者要与他人有所区别,而是要让自己与他人既相似又不同。我们既想与他人相似,又想与众不同,既想与他人做同样的事情,又想做独特的自己。
结论其实非常简单,当一样东西是能够透露出人的社会身份的,这是大众能接受的同。当某些特征与身份无关,那么这就是大众所接受的异。例如干得好的律师通常会购买宝马来显示自己的成就,想传递这种信号又想与众不同的律师会选择开橙色的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