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三十而已》热播,剧中三个年轻女性性格迥异, 单亲家庭长大的顾佳、小镇的灰姑娘王漫妮、上海女孩钟晓芹来自不同的家庭,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
可以说,原生家庭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人生与婚姻, 既是爱的港湾,也是伤害的源头,这一期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原生家庭尤其是中国式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01
原生家庭如何塑造我们
首先,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组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的父母。
那么,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的呢?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一个成年人的关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关系模式的再现。
千万不要小瞧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人都是看到什么,就会习惯什么;习惯什么,就会体现什么。
复旦大学研究生YuhZLL(网名),因虐杀几十只猫而轰动一时,但他虐猫的另一面却是爱猫,而这种“我爱你,所以虐待你”的变态心理却源自父亲对他的苛刻和虐待,譬如多次因小事暴打他,还常将其关在家门外过夜。在偶然一次的打猫行动后,YuhZLL似乎找到了能满足自己心理的行为,并演变为一种乐趣。
一个成年人身上冷酷的恶毒,可以回溯到他的童年关系,而且多数可以回溯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复旦硕士ZLL在虐猫的时候,不过是把父亲对待他的方式转移到了猫身上而已。
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并会将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转嫁到他人身上。如果孩子生长在父母关系和谐的家庭,成年以后也更容易知道如何去关爱他人,有更强的共情能力;相反,如果生长在夫妻冷漠、充斥暴力的家庭,成年以后与他人相处,更容易出现戒备、敏感、敌对的情绪。
02
中国式家庭
中国人讲究孝道,很多新组建的家庭都会和原生家庭在一起生活,即使不在一起生活,新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间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使得我们这个大家庭当中不仅存在夫妻关系,还存在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以后夫妻有了孩子还会有自己的亲子关系,那什么是健康的家庭关系排序呢?
答案是:自我>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父母关系。
在中国家庭当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将亲子关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既忽视了自我,又忽视了夫妻关系。
我们是无神论的国家,我们也是反个人主义的社会。如此一来,一个人的精神生命或灵魂,安放何处?既不能安放在信仰上,也不能安放到自己身上。最容易安放的地方,就剩下了两个:对父母的孝,对孩子的培养。
一次同学聚会,晚上和两个老友深谈。他们两个收入不错,家庭和睦,家人身体也都好,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太关注孩子的成绩。
他们说,我们是河北省重点高中毕业,都上了重点大学,意识上并不希望给孩子压力,毕竟,孩子在学业上超越自己的概率已很低。但是,孩子的成绩总是强烈地牵动他们的心,看到孩子的成绩提高,就开心;孩子的成绩降低,就失落。
他们还说,自己的人生已别无所求,没什么好再渴望的了,就是在意孩子的成长。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夫妻间亲密无间,孩子就会有高安全感,也是最舒适的。如果将亲子关系排在夫妻关系的前面,就会给年弱的子女施加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我经常听到有很多父母对小孩说“要不是因为你,我和你爸早都离婚了”,这样的家庭会让子女感受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
他们为了讨好父母、维持父母的感情,可能会选择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成年以后他们更容易形成高自尊,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同时因为长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代价的,所以会特意去迎合别人,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他们认为别人对他们的爱也是有代价的,需要刻意的迎合才能够得到。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将与父母的关系摆在了夫妻关系前面,中国人讲“婆媳关系”,这个词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单纯来看,它将婆婆和媳妇对立起来了,好像是一个二元关系,实际上“婆媳关系”本质上是一个三角关系,其中还包含了丈夫(儿子)一方,而且这一方才是“婆媳关系”的本质。
据调查,所有的婆媳矛盾当中,94%都跟丈夫(儿子)有关。如果丈夫将夫妻关系排在了与父母关系之后,那么在面临一些家庭矛盾和上下两代人的隔阂之中,倘若并不能很好地与妻子达成一致,矛盾爆发以后,一边是妻子,一边是母亲,两边都得罪不起。最容易的方式就是逃避家庭,一头扎进工作当中,这更加加剧了婆媳的对立关系。
03
无奈的轮回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原生家庭是幸福的,那么我们潜意识里面就想重复这种幸福,如果是痛苦的,那么就会想要修正这种痛苦。
修正痛苦的表现就是“强迫性重复”,简单来说,就是童年的现实关系在异性身上得到再现时,我们会产生“激进式的爱情”。
例如,美国一女子嫁给了一个死刑犯,因为,她爸爸是“坏蛋”,她童年时和其他有“坏蛋”爸爸的女孩一样,希望能改变爸爸,让爸爸爱自己,但这种改造失败了,爸爸丝毫没改变,还是虐待她。于是,她将这种改造梦想压在内心深处,等长大后,再看到一个特别像爸爸的“坏蛋”男人,就会心旌摇曳,动心得不得了。但这动心,并非是因为看到了幸福和快乐的可能,而是看到了完美的强迫性重复的可能——她可以再次在一个“坏蛋”男人身上实施她的改造梦想,而且因为这男人正在监狱接受改造,所以这个改造梦想看上去仿佛很容易实现。
结局当然往往以失败告终,如果他们以后有女儿,那么这个女孩的“坏蛋”爸爸可能又再次以同样的方式伤害她,相同的剧情可能又会重演。
上文讲到“婆媳关系”,“婆媳关系”还有一种可能是原生家庭将儿子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母亲将儿子当做自己最重要的人,那么当儿子自己成立家庭之后,母亲本能地抗拒这种分离,面对一个“闯入”自己家庭的陌生女人,必然掀起一个争夺自己最爱之人的战争。中国的传统家庭之中,媳妇往往在这场战争中如果处于下风,出于一种补偿的心态,可能会将对丈夫的爱转嫁到儿子身上,而“媳妇熬成婆”之后,又会重复这个过程,成为中国式家庭特有的轮回。
这种家庭“轮回”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悲剧的复制,有的孩子在经历了原生家庭的伤痛之后,会对婚姻与爱情彻底失望,失去了判断爱和恨的能力,不懂得分辨自己的爱与恨,也不懂得分辨他人的爱与恨,最后就干脆再也不爱了,现在社会上这么多不婚主义者和丁克家庭,一方面有时代进步带来的观念转变,另一方面又有多少是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呢?
04
如何治愈自己
不少人经历过并不完满的家庭,成年后或许在恋情、婚姻中受过伤害,这些都是亲密关系带来的伤害。这些伤害有时让人一蹶不振,有人选择不再建立亲密关系、不再去爱来避免再次的伤害,但是这不代表这些伤害就不存在了。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还是要勇敢去爱。
亲密关系虽然会给我们带来伤痛,但是健康的亲密关系也是治愈伤痛的绝佳选择。
“正是因为可以选择,我们自己的人生才有了意义。”咨询师荣伟玲说,“恋爱是一种特殊的选择。其实,我们无意识中都将恋爱当作了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其表现就是,恋人多数时候都是我们选中的理想父母。现实父母或多或少让我们不满意,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们选择恋人的基石。”
在带来伤痛的关系中,一定会涉及到的问题就是付出与回报。很多人会陷入付出与回报的困局中,我付出了多少?为什么你不能对我好一些?我感觉我对他比他对我好太多了?这样爱不仅不能治愈我们内心的创伤,反而会加剧我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导致创伤不断的浮现加深。
当进入了新的关系后,我们的恐惧和不安会不断的重现,并且投射到新的关系中。我们常常把过去的问题,带到新的关系中。新的关系将我们内在的冲突和痛苦以可见的形式凸显出来了,这也给我们去治愈的机会。
一段好的关系,一份治愈的爱一定是稳定的,只有一份稳定的关系,稳定的爱意,才能让我们免受对于未来过多改变的焦虑。这让我们能在这个多变的环境中持有一份不变的安稳。所以稳定持续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真正的爱不是所谓的付出,而是自然的给予。给予与付出的区别在于,给予是不求回报的,是自我感到充盈的,是一种自内而外的表达。在这样的关系中,我们不仅感受到的是对方物质上的给予,更多的是对方自身活力的那些特质的表现,同时也唤醒了自身的生命力。
一份可治愈的爱一定是尊重、责任、关心、了解的交融。关系中有一方的人格是特别健全的情况下,才能去引领另一方,治愈另一方。在这份爱中,我们感受到被尊重,很多时候,我们的创伤来源于他人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而在新关系中,我们被尊重,被关心这些感受,就是治愈创伤的良药。
最后,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在关系中用爱来解决的。我们需要调整自己对于治愈的期望,爱是相互平等的,在接受他人治愈爱的同时,我们也该给予相应的反馈,让对方也能感受到相同的爱意。
治愈是相互的,从来不是单方面的。
其次,要直面伤痛。
很多人在受到亲密关系的伤害后,由爱生恨,选择以仇恨的方式来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这本质上也是一种逃避,恨的本源还是爱,潜意识里面还是希望伤害我们的人能好好爱我们。
治愈伤痛的第一步是直面伤痛,我们应该承认一些亲密关系中的爱是不完善的,出于主观客观的原因,有其局限性,如果我们妄想去扭转和改变,那么就容易由爱生恨,受到二次伤害。
第二步是接纳。我们接受这样的不完美,一些受到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最后选择悦纳父母做的不完美的地方,感情上的和解也治愈了童年的伤痛。接纳不是原谅或者谅解,而是接受他们做的不好这一事实,不再执着于过去的伤痛,放弃改变和逆转的妄想,对于其他的亲密关系例如爱情上的伤痛也是如此。
最后希望大家都在关系中,在爱中治愈自己的创伤,也能在关系中,在爱中,去治愈他人。
参考文献:《为什么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