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信送给加西亚》
文/木生
“我必须成功,我必须找到加西亚,把信送给他。”《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的故事主人公安德鲁·罗文中尉抱着这样一个信念在1895年美国为古巴独立战争而向西班牙宣战的艰难年代,接受了美国总统麦金莱派给他的重要使命——把信送给加西亚,加西亚将军是古巴起义军首领。
在任务的最开始,罗文根本就不知道加西亚将军身在何方,也没有任何人随同前往,后来他秘密潜入古巴,经历了重重艰险,并在古巴人民的帮助下最终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将军。美国陆军司令为了表彰他的努力,为他颁发了奖章,并给了他极高的赞誉:“罗文出色的成绩是军事战争史上最具冒险性和最勇敢的事迹。”
罗文中尉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确值得我们钦佩,这个故事本身也十分简短,但《把信送给加西亚》这本书远不只是讲述了一个故事那么简单。
书中,作者给我们下了无数个圈套,他把故事进行了自我编排与重构,并在未把事情的全貌告诉你的前提下,就带着你走进他归结好的结论中,宣扬自己认为的在企业中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思想,以结果至上的观点告诉你对于工作要具有主动性、要勇敢、要有责任心,这其实包含了作者的有意归因,甚至到最后,作者自己的叙述都开始与自己之前的结论相违背。
过于伟大的故事总显得失真,过于生硬的结论总十分主观。
作者把罗文立为了企业员工的榜样,并不断从罗文身上挖掘其闪光点,而作者发掘出的第一个优点便是“具有主动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总统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用油纸包装好、打封、放在胸口藏好;如何经过4天的船路到达古巴,再经过3个星期,徒步穿过这个危险的岛国,终于把那封信送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
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在作者强调的重点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因为罗文在接到任务时什么也没问,就认为他十分具有主动性,他还引用了Holbrook Jackson的话作为结论的佐证:“天才,就是主动性的爆发。”
这种没有丝毫逻辑性的归因让我觉得很难以接受,难道什么都不问就可以代表他具有主动性吗?显然不能。
作者随后紧接着还举了一个他认为的“反例”:在办公室里给6名职员安排任务——查一查百科全书,把克里吉奥的生平做成一篇摘要。在这个安排中,作者认为绝对不会有人静静地回答说:“好的,先生。”而且他还断言,询问了“他是谁呀?哪套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放在哪儿?这是我的工作吗?为什么不叫乔治去做呢?他死了吗?急不急?需不需要我拿书过来,你自己查?你为什么要查他?”这些问题的职员是肯定不会好好完成工作的。
在作者看来,什么都不问、全盘接受是似乎就是最具有主动性的表现,问清情况才开始着手工作反倒是不正确的行为。可前者和后者相比最大的区别难道不是缺乏沟通与否吗?后者的多番询问难道不比前者闭口不言来得更主动吗?主动问好任务的条件和限制以便准确搜集信息、完成目标和任务难道就成了推卸责任、不具有主动性的标志?看起来很荒谬对不对?
所以,罗文在接到任务时第一反应是立马接受并什么都不问的行为不但不能体现其主动性,反而还暴露了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缺乏沟通这一问题。
如果什么都不问地开始工作,这其实很难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因为你并未告诉员工这篇摘要到底需要多少字,也没告诉他们这篇摘要是要用于报刊报道,还是用于活动介绍,或者是用于幼儿科普,从而导致他们对这篇摘要的风格难以把握,最终作为老板的你又能期望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马马虎虎的人草草准备了几行字,小心谨慎的人则耗费了大量时间,他们不仅从百科全书上查找,甚至还可能从名人传、新闻等一切可能的方面去查找资料,以求使这篇摘要信息完整准确且丰富有文采。最后,你手上拿到的是好几篇风格不同且字数相差甚远的摘要,这些文稿的背后还有你看不到的一个个熬红了员工双眼的黑夜和万籁俱寂孤灯独明的清晨。
没有人会是老板肚子里的蛔虫,老板也不要随便挑战员工的能力。在这个效率至上的年代,明明一篇十分简单的摘要,却因为管理者在任务分配时的模糊不清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的情况,这也还很容易引发员工的不满,使管理者自身的威望受到威胁。
因此我并不认为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之后,罗文接过信连问都不问:“他在什么地方?”是一件多么值得称赞的事情。一个真正具有主动性的人会尽力快速地得到有效信息并马上付诸实践,而非什么都不问,只凭一股脑的蛮劲儿翻身越岭走弯路去把任务完成,而且,一个不懂得分配任务和有效沟通的管理者一定不是好的管理者。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我总是会不经意地想起“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这个故事,也许是因为这两个故事名字的句式结构太像了吧,而其实从某种层面来说,这两个故事也是十分具有可比性的。
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是汤姆或普斯金的一个非常经典的营销案例。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爱斯基摩人所居住的格陵兰岛是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巨大的冰盖占据了整个岛80%以上的面积,而作为冰饮公司的销售员,你应该如何把冰块卖给爱斯基摩人呢?
这个任务与“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样都有点不可思议,具有很高的难度系数,但是为什么送信这一例子的主人公在管理学中被解读成具有责任心、勇敢且积极主动,而卖冰的例子的主人公则被纳入了营销学,并作为建立了可信度、减少顾客逆反的模范?
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两个故事完成的过程不同,由此可见,事件完成的方式决定事件的主题意义。送信和卖冰,前者指向路途中的困难曲折,后者指向说服对方的艰难不易,前者更多强调的是肉体上的承受能力和面对危急场景的应对能力,后者更多的是强调思维逆转的斗智斗勇,因此两者主人公的行为和执行任务的方式使得这两个同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人以不同的启迪。
其二我想说的则是有关作者的有意引导。在《把信送给加西亚》一书中,作者的主观意识被毫不遮掩地摊开在读者面前。他从开始到最后就不断向读者灌输着两个主题——“自主行动”和“责任心”。而一个故事本就有多种解读方式,把信送给加西亚当然只是一种比喻,但在这种事例中真的就仅仅能让我们看到这一种比喻和一个方面吗?那些在优胜劣汰机制下被雇主留下的被称为最佳职员——“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难道只有一股子主动蛮干的劲儿值得赞扬吗?当然不,前文也已经对“主动性”这一方面展开了阐述,可知送信人的故事并不能很好的论证员工在企业当中具有主动性是获得成功的方式,而不同人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方式,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我认为他临危不惧、他认为他善于揣度上司的心理、你又认为他并不是一个好的沟通者……等等,都是对主人公的一个解读,你可以把这些都套到管理学当中,甚至可以套到现在时下流行的“成功学”当中,一点也不会显得哪里不对,这就是人对于文本解读的力量和本事,而对于那些在看完这本书之后对作者观点深信不疑的人,我也只能恭喜你成功掉入了作者的圈套,和作者持有了同样的观念。
作者的眼睛时时刻刻引导着读者来读这个故事,他刚开始对于这个故事保留了很多关键信息,比如当时古巴正处在西班牙的统治下,国内局势紧张,独立运动正在激烈开展,美国和西班牙已处在战争的边缘,美国总统麦金莱急需相关情报,包括古巴岛上西班牙的兵力有多少、他们的战斗力和士气如何、他们的指挥官脾性怎样等等,要获得这些信息,美军就必须和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而这一封信就可能关乎两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在之前我说一个不能准确布置任务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这个观点也是被作者的叙述所蒙蔽了,在实际情况中,是军事情报局局长阿瑟·瓦格纳上校向总统推荐了罗文中尉,也是他向罗文直接下达了总统的重要指示,而且他告诉罗文:
“任何证明你的身份的东西你都不能带,你知道,美国历史上已经有太多这样的悲剧和教训,那些牺牲者包括独立战争中的内森黑尔和美墨战争中的利奇中尉,我们不能在冒险了。这次,你决不能出差错!”
这首先就告诉了罗文这次重要任务具有极大的危险,同时也表达了上司对于下属的叮嘱,“任何证明你身份的东西你都不能带”也给罗文提了个醒,我们不妨就将其视为在一定程度上尽力满足了罗文中尉的安全需求,属于管理者激励手段的一部分。
在沟通和支持方面,上校也已经给出了所有能给出的关键信息:
“到了牙买加,有古巴联络处的人安排你出发,我们不知道加西亚将军在哪里,后面的事情就靠你自己了,我这里没有其他具体的指示了。”
而这些信息都是在书的最后几页才得以让读者知晓,作者之所以把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故事拆分为这么多部分,把细节和线索拖到最后才告诉你,就是因为他想把自己的结论强塞进读者的脑子里,让你相信他归纳的主动性、勤俭和勇敢这些特质是企业员工所应该具备的。
他告诉你的事情是他截取的片段,相当于蒙着你的眼睛好好摸了次象。嗐,还真是个善于以偏概全、强加因果、频设陷阱又毫不脸红地宣扬成功学的作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