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机缘巧合把路遥的《人生》看完了,小说并不长,但布局精巧,情节紧凑,读到后面内心似乎非常痛苦,不断地回想着书中的一些内容,促发自己对主人公以及那个时代进行更深入地思考。
贯穿小说的线索是主人公高加林工作的变化,沿着工作线衍生出曲折磨人的爱情线,当然随着后面情节的发展,两条线融为一体,互为因果。小说内容并不复杂,在民办教师的位置上被大队支书儿子挤下来了,高中毕业(村里最高学历)的高加林只能回家种地,但却因此收获了甜美的爱情。第一位女主——巧珍未上过学,但颜值高身材好,善良体贴,独立聪敏,对外表气质出众的高加林一直暗暗喜欢,但却因自己未上学而自卑,直到高加林回家务农,才敢于表露感情。处于低落期的高加林和巧珍恋爱了,虽然内心有不甘于留在落后农村的躁动,但整体还是平稳的,而这种平稳因高加林叔叔复员回县城工作而被最终打碎了。在其叔叔下属主动安排之下,高加林得以进入县城成为一名通讯员,并且表现出色,却也因此遇到了另外一段感情。第二位女主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两人上学时就相互欣赏,但因城乡差距家庭差距,男主没有多想。毕业后黄亚萍在家中安排下成为了县广播站播音员,之后虽然已经有了门当户对也是同学的男友,但在播读高加林的新闻稿时,她内心的激荡再也压不住了,因而对高加林表露了感情,高加林内心挣扎过,但对比两位女主对外面世界的见识,高下立判,从未来生活和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渴望飞得更高的高加林选择了黄亚萍,当然放弃巧珍他也很痛苦。但巧珍更痛苦,送加林去县城工作时,她似乎就想到了感情后面可能有变故,但真正面对这一现实时,个中滋味可能只有她自己才能体味,哀大莫过于心死。成为村里的笑话的她这下干脆地接受了屡次提亲屡次被巧珍拒绝的一个精明农民(做点生意,家底不错,巧珍父亲很是相中),迅速成婚。而黄亚萍向其男友提出分手后,男友虽然痛苦但还是接受了,但其母亲却很不服气,调查了高加林,发现了其走后门进城的问题,向纪委举报,导致高加林被退回农村。此时高加林发现自己爱的人是巧珍,主动向黄亚萍分手(虽然亚萍表示愿意跟其回农村),然后一个人痛苦地回到了原点……
小说内容不复杂,但确实是波澜起伏,在后面高潮突起,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急促。这样会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我们反复为主人公考虑,假如不接受亚萍,是否就不会出现后面的悲剧等这些问题?经过时间冷静下来后,才开始思考这篇小说背后的一些问题。
读完后开始我最痛心的是巧珍。她不仅外貌俊俏,而且很有主见,聪明果敢,却因其父亲的传统观念而未上学,当然这也反映了农村落后教育资源贫乏的问题。如果高加林开始没有回家农务,或许巧珍就一直只是暗暗喜欢,最后认命嫁给其他人,而命运给了其机会,让她如愿以偿做了一梦,但残酷现实唤醒甜梦时更加痛苦。巧珍无法左右命运,但她争取过,挣扎过,虽然结局令人心痛,但内心对自己应该是无愧的。
开始我之所以不觉得高加林惨,是因为没有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而从现在的大环境去看他的遭遇。在当时改革开放初期,城乡户籍之间、干部农民身份之间似乎是不可跨越的鸿沟,一旦回到农村当了农民,就极可能是当一辈子农民了,除了考大学或有关系外,想要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高加林最后回到农村,考大学不可能了,走后门更不可能了,所以那时感觉就要一辈子当农民了。而他本身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更是一个有追求、不甘心待在封闭落后农村的青年人,所以他内心一直是躁动不安,即使是到了县城工作,他依然渴望去更大的世界。这对于有才华的年轻人而言,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却与当时大环境格格不入,这才是他痛苦之源、命运之悲。
改革开放初期,虽然很多地方多已经出现了松动,农民可以有更多自由比如做点小生意、种自留地等,但人口迁移还是控制得很严的,每个人都是被钉在一个小格子里,农民在农村一待就是一辈子,干部如果没有工作调动在一个地方可能也是一辈子。这样全社会却缺乏流动性,农村人无法进城,农村孩子上升通道寥寥无几。而正是后面的改革,让农村人和农村孩子有更多机会,整个社会有更多的上升通道,人谋求更好生活的积极性被释放出来了。从国家层面讲,人口劳动力的红利才释放出来,继而才有大开发、大发展, 推动国家经济的腾飞。
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青年人,相对高加林那一代人而言,是无比幸运的。对比他们,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了,阶层也逐渐固化了,唯愿给后面的年轻人留下一道门、几扇窗,或者尽量关得慢一点,这样我们年轻人才有更多机会,社会才有更多活力,国家经济发展才能有更大的动力。
不想了,还是要感谢时代,让自己有机会选择工作,所以要认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