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认为录像与录像装置尽管都是通过拍摄的方式表达对当下社会的压力与情绪的一种思考,但是,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中,录像装置更多地与空间有关,其不能以信件的形式发送或拍成视频,对于录像装置的传播有很大的不便利性。而录像更多地与时间有关,可以通过特定的工具将各种美好的画面记录下来,运用摄像机、数码相机、摄像头等采集设备进行捕捉并保存,有广泛的传播性。所以,录像装置与录像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录像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以时间为主,而录像装置则以空间为主。
在1965年,白南准用他自己买的一台索尼摄录机拍摄了教皇行至纽约的踪迹,这一录像成为了艺术史上第一个录像作品,白南准便获得了“录像艺术之父”的称号。录像作品还原了事情本身所呈现的时间长度,展现了录像的时间性。白南准之后也创造了很多录像装置作品,展现了其空间性。
例如,白南准的《电视花园》(1974–77/2002)就是录像装置作品,这个极具未来主义色彩的作品,由一片有机植物和49台电视机组成。电视上循环播放白南准在1973年创作的音乐视频《全球槽》(Global Groove),内容由先锋艺术、流行艺术和商业影像混杂而成。在空间范围内,有机生物占据了装置的大部分空间;然而,在电视中色彩鲜明的画面的播放过程中,伴随着高音量音频,有机体渐渐失去主导地位。最终,科技世界成为自然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有电视和植物共享一片栖息地,形成了一个整体。通过空间来展示科技与自然的关系,并且录像装置让观众能够参与到其中去。
而在录像艺术中,创造了中国第一个录像艺术作品的张培力,由于受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张培力的作品充斥着对当时社会与政治环境的讽刺,就像他在1991年创作的录像作品《水——辞海标准版》。《水》是张培力通过个人渠道,雇佣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播音员朗读《辞海》中"水"字的每个词条及其解释的记录。与政治色彩极强的《新闻联播》节目相同的光线,相同的背景,相同的麦克风,甚至相同的播音员,唯独内容被换成了“水”的辞典条文,反讽是1991年的时代精神。《水》是对一次行为单调的记录,其整个过程的时间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还原了事情本身所呈现的时间长度,使放映的时间等同于观看的时间。
总而言之,录像是平面的,装置立体的;录像是运动的,装置却是静止的。录像以时间为主,展现时间的长度;录像装置以空间为主,使观者更容易有代入感,立体感。但是,录像与录像装置本身其时间与空间性是相互共存且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