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全书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
镇上的费舍尔神父曾经非常伤感地告诉我:“我经常去少年监狱,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孩子被指责的次数越多,进少年监狱的概率就越大。”
究竟是的确如此还是危言耸听呢?我想:其实并非夸大其词!为什么这么说呢?
有人说:“谎言说了一千遍,那么谎言也便成了真理。”也就是说,当你不断的重复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对错与否,往往到最后我们自己都不清楚了,只会记得重复的就是对的。
那些常被指责的孩子,每经历一次指责,无疑是暗示他:你不行,你不好!于是,日积月累之下,且不说别人怎么评判他,单是他自己,都给自己扣上了“我不行”“我不好”的帽子。于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就这样了,爱咋的就咋的吧!
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呢?西方有一则理论叫做“破窗效应”。
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都是我们生活中时常存在的情况。身处幽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如果我们在好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会越来越好;而如果在差一点的环境里,近墨者黑,对自己逐步的放纵导致最后的一败涂地。
我们的孩子们,当他受到鼓励时,自信心满满,于是上演了良性循环。而当他不断的受打击的时候,什么意志力薄弱啊,自制能力差啊的一幕便上演了。其实人与人之间本没有太大的差距,是心里的那种暗示,将他们塑造的千差万别。
由此可见,神父所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想,我们应该以此来自省,怀着一颗畏惧的心,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去引导孩子未来之路。越是他犯错的时候,那种鼓励与信任越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