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散步最美好的感知,是被收录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莫怀戚老师的文章——《散步》。
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节选)
这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文章被我经常诵读,读完之后总有一种齿颊生香的回甘。
住在海边,似乎更有了出外散步的理由。每次回厦门,稍微收拾一下,就会一路散步去海边。
喜欢散步,大概是曾经住在校园的缘故吧。
若干年前,每天上下班,或者陪孩子出外玩耍,有一条必经的小路。在这条路上,种植着各种南方特有的树木:榕树,刺桐树,凤凰木,橡树,桂圆树,木棉树……一年四季,小路上不同的风景,着实让人迷恋。
不论是夏季清风徐徐的夜晚,还是冬日暖阳当空的午后,我们都喜欢在小路上徘徊,而它也的确给我带来了不少灵感。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写这条小路的四季景致。十多年前的文章,至今有些段落依然能随口朗诵。
我喜欢“宅”,几天不下楼是常事,现在特殊疫情,更有理由“家里蹲”,但对健康似乎不大好。而我自小排斥跑步,于是,从健康的角度考虑,散步成了最便捷也最容易接受的健身方式了。
过去的17个月,每天早上在喜马拉雅发表晨读音频,形成较为规律的晨起2~3小时的工作习惯。工作结束后,趁着清晨的好空气,去海边或者附近的寺庙散散步,又或者去附近的早市转一转。
当双脚有节奏地运动起来后,大脑也会随之有节奏地运转,思维更加清晰敏锐。走出一段距离,头脑里的一些杂念便如浮云一般消散,大脑开始进入活跃的状态。
当写作没有思路,或者想问题找不到头绪时,每每出外散步都会给我带来灵感或者惊喜。
关于散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著《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
康德先生的散步成了一个坐标,而蒙田大师则说出了一句名言:“我若坐着不动,思想便处于沉睡状态”。
几个世纪以来,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们需要激发创造力时,都会本能地走出家门。狄更斯每天会走上30英里,而尼采则说:“所有了不起的思想都是在散步时迸发的。”
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每天都会在午饭后,去维也纳的森林小路上,进行一段精力充沛的散步。他极其看重这段精心分配的,用于思考和反省的时光,这是他最喜欢的思考方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让受试者分别在跑步机上慢走、坐在屋内、以及在户外散步。看看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创造力的变化。
结果,相比坐着,不管受试者在室内还是户外慢走,创造性表现平均提升了60%。
荷兰莱顿大学的研究者在《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散步能增加收敛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两种思维都与创造力增强有关。
我们都很重视孩子们创造力的培养,以上的案例真实地告诉我们,仅仅依靠读书是远远不够的。
或许,这是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因素:一次简单的散步就可以提高创造力。
我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检:当你情绪不佳时,到公园散步,或者到海滩漫步,随着景致的转换,环境的变化,你的心情会逐渐变得愉悦而明朗,情绪会变得更加积极,此时,你的思维开始活跃,散步带来了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让你心情放松,头脑更加清醒灵活。
而运动有益于创造性思考已是被广泛接受的事实,关键点就在于运动能持续改善人的情绪。
尽管散步并非剧烈运动,但散步带来的积极情绪,会让人产生更多新奇的想法。
“广步于庭,披发缓行。”此时,正是适宜户外散步的时节。每天散步去,会让你情志舒展、气血通畅,思维敏捷,让整个人都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