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谈下最近火爆朋友圈的“番茄炒蛋”了,闲话不多先看一下广告。
一个略显俗套的故事被导演分成了两段来拍摄,这头的孩子和那头的父母,双重故事,不同时差与空间的对比。最后孩子被朋友的一句话点醒“这里和中国有12小时的时差”故事进入下半部分的反转,父母深夜起床手把手的录制番茄炒蛋的制作方法,原本略显轻松的格调一下子温情和感人起来。
最后结尾落在“你的世界 大于全世界。”这样一句广告语。
看完后,网上可以说基本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是感动派,看朋友圈刷屏就可以知道,多少人被这颗亲情子弹击中;另一个是觉得剧情狗血派,不会番茄炒蛋,网上搜一下就可以了啊,为什么要这么晚的打电话给父母?时差真的不知道的吗?
我想说,作为一个爸爸,我是坚定的感动派。当然广告中,孩子深夜还打电话给父母是有些不太懂事和不成熟,也的确是“妈宝”的行为。但是,我相信父母的这份亲情来的是真实的。
设身处地,如果我自己一人在国外,无论何时打电话给父母,我都有信心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接。换而言之,如果将来我的孩子在外面,想象了一下,无论何时电话给到我,我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接听,这大概就是血缘之间的羁绊。
作为父母,其实最后的广告语“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独白,如果翻译成白话,我觉得应该是“你的世界很大,而且会越来越大,而我们的全世界只有你。”
所以不需要太纠结这些剧情上的小瑕疵,整个广告在洞察方面是真实的,也是打动人的。
其实,许多广告都用父母亲情这类洞察,做出了打动人的作品,我认为父母亲情这张牌经久不衰的最重要原因是:孩子对父母那种无以为报的遗憾是人生的一个真命题。
关于这句所谓“真命题”的说法,来自于奇葩说第4季第9期,马东的总结成词。那么何谓“人生的真命题“?我的理解是就是“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日益长大子女与渐行渐远的父母之间的情感矛盾。
想一想,人类几乎所有的爱,其目的都是为了在一起。比如,爱情,友情,这些都少不了亲密的陪伴。而惟独父母的爱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分离。
他们从小养育你,教导你,送去学校学习生存技能,言传身教的教你社会法则,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你可以独立。而每一次,你倔强顶嘴又或是负气离家,他们心里的痛不会比你少一分。时过境迁,我们再看到这样的广告或是听到这样的故事,内心深处总会长出深深的遗憾。
可以回报的感情,我们不会如此动容。正因为,无以回报,我们潜意识里才会调动起最大的情感力量,来弥补这种心里的空洞吧。
当然人生的“真命题”这样的话题如果展开,那就不是三言两语的了。
再回到广告本身,让我比较欣慰的一点是:这类在几年前可能还算是狗血剧的广告,在2017年的下半年,居然毫无征兆的被刷屏了。
其实这类温情小故事的广告,在90年代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经典案例了,比如“南方黑芝麻糊”“柯达一刻”“百年润发”等等。
这可能说明,当受众在看厌了所谓搞笑,鸡汤,鬼畜,恶搞,小确丧等等广告风格之后,我们的喜好重新回归到30年前了,更倾向于听一个好故事。
再想一下,如果我们把这部广告的故事背景放在90年代,只需要稍稍把微信换成越洋电话,整个广告就活脱是一部90年代的温情广告,一切是如此的相似。所以都说时尚是个轮回,广告创意又何尝不是?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我之前的两篇90年代广告的文章: